陈雷刚:抗战时期广东红色文化的历史积淀与价值弘扬
发布时间:2025-09-16        来源:《南方》杂志2025年第18期       

南粤大地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近代历史长河中孕育出辉煌灿烂的红色文化。呈现好广东抗战的红色历史、精神印记和文化遗存,阐释好抗战时期广东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凝聚奋进动力。

抗战时期广东红色文化的历史积淀

党领导的华南抗战的独特贡献为抗战时期广东红色文化的厚植积淀提供了实践素材。红色历史是红色文化形成的基础和核心内容。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华南抗战中,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深入组织和领导抗日救亡运动,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使广东成为国统区抗日救亡运动中心之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模范省区、全国抗战文化活动的典范和配合盟军对日作战的前哨,谱写了一曲英勇无畏、可歌可泣的壮丽史诗,为广东红色文化积淀提供了生动素材。

华南抗战对伟大抗战精神的生动诠释,为抗战时期广东红色文化的拓展积淀提供了根基源泉。红色精神体现着党的根本宗旨和要求,是红色文化的政治根基和思想源泉。广东战场作为全国抗战的重要战场,广大军民与全国军民一道,用鲜血和生命捍卫民族尊严,为赢得全国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华南抗战的伟大历史进程及革命先驱的铁骨脊梁,生动诠释了伟大抗战精神,展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拓展形成了抗战时期广东红色文化的核心内涵。

华南抗战中形成的红色资源为抗战时期广东红色文化的物化积淀提供了载体支撑。星罗棋布的广东抗战遗址是广东抗战红色文化不可移动的物态写照,可移动红色文物是党领导华南抗战的历史记录,体现着党的本质属性、核心价值。在抗日战争中,广东留下了革命斗争、统战记忆、文化抗争、会议航标、办事机关、军事协作等各种类型红色旧址。这些革命丰碑已积淀为具有浓厚历史感和重大启迪意义的历史文化遗存,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课堂。

丰富多样的可移动红色文物是抗战时期党在广东浴血奋战革命实践的历史记录和革命斗争精神的集中彰显。广东党组织及华南抗日纵队先后创办了《前进报》《抗战报》《新潮报》《新华南》《华商报》等一批红色报刊。此外,还有诸如《广州,四月的轰炸》《在广州》《三水两农夫》等文艺作品,展现了广州人民在战火中的坚韧与团结,《杜鹃花》《东江纵队之歌》《奋起救国》《良口烽烟曲》等歌曲成为激发全民抗战的号角。抗战时期广东红色报刊及文艺作品,具有鲜明的革命情怀、民族情怀,生动展现了粤港澳三地对日寇的英勇抗争和爱国情感,诠释了伟大抗战精神。

大力弘扬抗战时期广东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

抗战时期广东红色文化是一笔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和极其丰厚的政治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用好红色资源,要让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重温华南抗战的历史,就要从其积淀的红色文化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接受精神的洗礼,用以凝心铸魂,用以攻坚克难,充分发挥其在坚定理想信念,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方面的价值引领作用。

传承弘扬抗战时期广东红色文化,有助于坚定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千上万的南粤儿女前赴后继奔赴抗日战场:有的血染疆场、壮烈牺牲;有的捐款捐物、踊跃参军;有的坚守气节、宁死不屈;有的忍辱负重、毙敌无形……一个个英雄群体及英雄人物,挺起了不屈的铁骨脊梁。华南抗战的伟大胜利,离不开革命先烈不屈的精神意志和为人民谋解放、为民族谋复兴的豪情壮志。这种用生命铸就的革命精神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是新时代共产党人高扬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力源泉。

传承弘扬抗战时期广东红色文化,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和港澳地区的国家认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部署下,粤港澳三地多次出现互动抗日的精彩事例,从粤港共同发动“八一三献金运动”到文化名人在广州、香港接续宣传抗日,从组建港澳回乡服务团,到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粤港澳三地呈现了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壮阔图景。这种多民族、多文化、多种力量融合的特殊场域,为华南抗战胜利提供了重要支撑。东江纵队与盟军合作、文化名人大营救以及海外华侨支援广东抗战的相关革命遗址是广东与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共同抗战的物证,为大湾区文化共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历史奠基。文化认同既是国家认同的重要内容、民族复兴的历史密码,也是湾区融合的精神纽带。粤港澳抗战文化遗存承载着全民族抗战的集体记忆,对于深化港澳地区共同家园意识,促进港澳地区的国家认同,推动大湾区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传承弘扬抗战时期广东红色文化,有助于阐释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华南抗战史是一部微缩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教科书”。华南抗日纵队与盟军开展了一系列军事、情报和救援合作,折射了风雨同舟、共赴使命的国际主义精神,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是中国共产党践行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有力例证。在华南抗战中,南粤儿女和粤籍侨胞,以国家利益和民族大义为重,竞相捐钱捐物,踊跃参军抗日,用生命诠释捍卫正义的内涵。国际友人纷纷通过国际媒体宣传广东抗战,积极呼吁维护世界和平,彰显了公平与正义的道义力量。国共联合抗战、华侨支援华南抗战以及配合盟军在太平洋战场对日作战等是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生动故事,可以转化为全人类共享的和平记忆和正义叙事,从而为照亮全人类共同繁荣发展之路提供素材。

传承弘扬抗战时期广东红色文化,有助于激扬开放创新的奋斗豪情,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提供思想武器。面对孤悬敌后、装备落后、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华南抗日纵队没有墨守成规,而是秉承开放包容态度和大胆创新精神,积极探索新战术、新战略。东江纵队成立之初,吸纳了知识分子、爱国青年、华侨、普通群众等加入革命队伍,体现了开放包容的态度。华侨子弟和港澳爱国青年先后回来参加东江纵队达1500多人。东纵之所以能从小变大,从弱变强,并多次以少胜多,秘诀之一就是充分发挥游击战术的灵活性和不拘一格的用人方式。为应对日寇入侵香港,东纵在战斗中逐步将游击战推进到海上、城市。这些战术创新无不彰显南粤儿女敢于突破、勇于变革的智慧。华南抗战所积淀的开放创新精神,是广东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必将激励广东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处处长、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来源:《南方》杂志2025年第18期)



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新媒体矩阵
广东党史微信
广东党史视频号
广东党史与文献研究微信
广东党史抖音号
南方+党史精读微信
红讲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