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法宝。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总结用好我国开放发展的成功经验,加强对开放工作的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谋划”。新时代以来,广东充分把握多重高水平开放平台的叠加效应,勇做制度型开放“探路人”,建强国内国际双循环“链接地”,开创了省域对外开放新局面。梳理总结新时代广东对外开放实践及基本经验,对于进一步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塑造开放型经济新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实践探索
新时代以来,广东大力谋划“主动开放”,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不断深化“双向开放”,有力布局高能级开放平台,推动省域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发展。
加强顶层设计 推动“主动开放”成效显著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广东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重要指示。从2017年4月要求广东为全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支撑,到2018年10月寄望广东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再到2023年4月赋予广东在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的时代使命,这些殷殷嘱托凸显了广东在示范引领高水平对外开放中的独特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亲自谋划部署了广东自贸区、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和横琴、前海、南沙、河套四大合作平台等重大战略,赋予广东探索高水平开放的系列重要平台载体。除此之外,广东还被赋予服务业扩大开放、跨境电商、营商环境创新等改革试点,为全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先行探路。在中央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的引领下,广东不断丰富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政策支持体系,印发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五外联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意见》等系列文件,不断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
多重国家战略的叠加优势、先行先试的改革优势以及丰富的政策支持体系等助推广东在“主动开放”方面成效显著。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从2012年的6.21万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9.11万亿元,总量连续39年位居全国首位。
坚持改革创新 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
新时代以来,广东以自贸试验区建设全力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以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引导规则对接和规制衔接,持续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建设,着力促进贸易与投资更加便利,让高水平开放门户枢纽作用更加凸显。
以自贸区建设为载体打造制度型开放新高地。广东通过为自贸区发展立法、在13个地市设立广东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区、印发《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行动方案》等措施,全面提升自贸区改革、开放、创新发展水平。自2015年以来,聚焦投资贸易便利化、金融开放创新、粤港澳合作等领域,实现“从0到1”的制度创新、“从1到N”的辐射带动。截至2024年底,广东自贸区累计形成制度创新成果772项,在全国复制推广43项,占全国集中推广的四分之一。
以服务贸易为焦点探索构建高标准规则体系。比如,对标CPTPP、DEPA等国际高标准规则体系,在跨境数据流动、知识产权、竞争中性等方面先行先试;抓好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经开区、跨境电商综试区、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等重大改革试点;推动粤港澳服务业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出台措施便利港澳法律、会计、保险、航运等专业服务人士和机构在广东执业。
以优化营商环境为抓手打造制度环境新样板。为高水平打造引资“强磁场”,广东先后出台“外资十条”及其修订版、“稳外资十二条”“招商引资二十条”等系列政策措施;出台全国首部外商投资权益保护地方性法规,落实新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全力塑造营商环境新优势。
坚持互惠互利 在“双向开放”中实现共赢
新时代以来,广东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一方面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引导外资不断流向先进制造业、现代高端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另一方面不断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推动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
着力推动高质量“引进来”,培育引资新优势。近年来,广东竭力办好“投资中国年”广东专场、珠三角与粤东西北经贸合作招商会、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等一系列重磅招商活动。总投资百亿欧元的湛江巴斯夫(广东)一体化基地、总投资百亿美元的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等重量级外资项目纷至沓来。广东日益成为跨国公司全球供应链的重要环节和新兴投资领域的重要目的地。
着力推动高水平“走出去”,实现双向投资提质增效。近年来,广东积极组织经贸团组出访,对外投资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其中,2024年1-12月,广东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额210.7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142亿美元,均居全国地方省市首位;境外经贸合作区是服务对外投资企业的重要平台,截至2024年,广东共设立8个省级境外经贸合作区。通过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发展,广东推动自身由引资大省转变为双向投资大省。
锻造开放平台 深入拓展“全面开放”
高能级开放平台既是资源要素集聚高地,又是制度创新高地。广东加快打造新时代高能级开放平台,把高质量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与深入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横琴、前海、南沙、河套四大合作平台等重大战略紧密结合起来,发挥先行先试作用和枢纽功能,辐射带动全省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打造“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区。率先出台参与建设“一带一路”的实施方案和境外经贸合作区扶持政策等,设立广东丝路基金,扩充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融资渠道;广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经过多年的培育壮大,逐步发展为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展会平台;粤港澳大湾区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4000列,传递出大湾区外贸经济发展的强劲脉动。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及横琴、前海、南沙、河套四大合作平台建设。大湾区和四大合作平台是广东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压力测试场。广东加快建设“轨道上的大湾区”,“港车北上”“澳车北上”政策落地实施;深入实施“湾区通”工程,“湾区认证”“湾事通”等有效助力大湾区市场一体化。
抓好国家改革试点示范。深圳前海、广州黄埔、广州南沙入选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广州、深圳、佛山进入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名单;广州、深圳获批开展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这些改革试点或示范成为广东创新服务模式、扩大贸易的有力支撑。
经验启示
梳理新时代以来广东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纵观其从多向拓展、不断深化到提能升级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得出几点经验启示。
坚持国家战略引领 构筑全面开放新格局
进入新时代,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我国对外开放面临诸多不利因素,需要广东在对外开放上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党中央坚定地把广东放在国家发展战略宏伟格局中规划,推动多重国家战略在广东密集实施,为高水平开放注入了活力和动力。广东以国家重大战略为载体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塑造产业国际竞争新优势,不断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取得新成果。新时代广东对外开放的实践证明,只有积极实施国家战略,坚决按照中央要求推动工作,以高能级开放平台释放制度创新红利、拓展市场空间,省域高水平对外开放才能不断取得突破。
推动实现规则相联 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制度型开放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核心特征之一。新时代以来,广东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创新,设立自贸试验区,实施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广东自贸试验区先后发布九次改革创新经验清单,涉及贸易便利化、投资便利化等,对于解决对外开放中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起到了重要试点作用,展现出强劲的示范引领效应。广东在全国率先出台首部外商投资权益保护地方性法规,彰显了打造对外开放制度高地的信心和决心;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推出了《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发展促进条例》等,不断夯实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法治根基。新时代广东对外开放的实践证明,只有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推动与国际规则体系相衔接和融合,不断提升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法治化水平,才能确保在国际经贸规则博弈中占据主动地位。
推动实现市场相通 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市场联通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关键环节之一。新时代以来,广东按照党中央总体部署,全力探索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一体化,实现基础设施“硬联通”,推动商事登记“跨境通”、数据跨境双向流通等“软对接”。通过打破区域壁垒,降低交易成本,有效提升湾区市场一体化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出台《广东省高质量落实<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行动计划》,设立12个省级(地方)RCEP企业服务中心等,推动广东成为RCEP区域重要的贸易枢纽,不断优化国际市场布局。新时代广东对外开放的实践证明,只有实现市场相通,着力破除要素流动障碍,打通广东产品出海破圈的堵点卡点,使大湾区成为双循环战略枢纽,才能筑牢高水平对外开放动力基础。
坚持互利共赢开放 维护全球产业链畅通
互利共赢是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首要特征。只有坚持互利共赢,深度融入国际分工合作,才能有效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畅通安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美国对中国大搞“小院高墙”“脱钩断链”,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畅通稳定面临挑战。面对这种局势,广东举办展会链接全球资源,引入资金“活水”,建立境外经贸合作区,实施“广东总部+海外制造基地”的发展模式,实现“引进来”与“走出去”共融。同时,大力发挥创新这个关键变量在畅通双循环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价值链深度融合,推动构建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全产业链生态。新时代广东对外开放的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互利共赢、强化国际合作,打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生关系,才能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从而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行稳致远。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处处长、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来源:《羊城晚报》2025年7月24日A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