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相册》:融媒时代党史影像内容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传播
发布时间:2024-05-30        作者:冷凇 杨雅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入研究党的历史,认真学习党的历史,全面宣传党的历史,充分发挥党的历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是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面向当下信息传播碎片化的跨屏时代,纪实性党史影像资料作为一种历史与情感的延续,需要在创新性转化中实现创新性传播,让历史记忆“新生”,激荡时代回响。

《红相册》系列融媒体产品,以历史人物为“母题”,以若干照片为“子题”,将领袖人物从观众记忆中的“英雄符号”转化为有血、有肉、有感情的“真实形象”,带领观众全身心浸入一段段难以忘怀、刻骨铭心、热血澎湃的革命历史,是党史影像移动端传播的“轻骑兵”,通俗化、鲜活化表达的“翻译器”,纪实性、真实感营造的“催化剂”,年轻态、国际化传播的“播种机”。

五端联动,构建党史传播“媒介综合体”

讲好新时代的党史故事,让红色精神如春雨般润泽大众文化,需要借力全媒体矩阵的东风,携手“大屏+小屏”,构建全方位、深层次、多平台的“媒介综合体”。首先,充分发挥电视端超级宣推和权威背书的功能,主流媒体凭借长期以来坚持的专业性与公信力持续躬耕于高品质的内容生产,已成为精品节目的重要供给站,并在传播链中经过其他四个端口的拆条碰撞出新的裂变效果。其次,利用网络端圈层细分的分众开发功能,勾勒出个性化、差异化、垂直化的用户画像,并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质算力不断提高内容传播触达的精准化。再次,占据社交媒体平台中的价值高地,在微信微博端中私域和公域的界限逐渐淡化,基于共享与连接的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的交织不断助推着社会议题发酵,形成数字舆论战场,主流媒体须坚持积极的价值导向,扮演对内、对外传播的“哨兵”角色。最后,发挥短视频、直播端的长尾传播优势,以“个体、大众、便捷”的视听传播形态让晦涩内容直白化、知识传播即兴化,覆盖更广阔的受众群体。另外,发挥报网公号信息发布的先锋作用,设置典型选题、极致标题,长尾议题,主题先行设计传播策略布局。

角色升维,多重转变重塑传播视野

从《红相册》系列融媒体产品的团队组建、主题策划、内容生产到最终推出等多个环节中,能看到多重角色的转变和升级。依托于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的智力支持,研究者的身份逐渐向传播者递进,他们不仅要对历史资料了如指掌,还要适应当下传播规律,用接地气的通俗话语对厚重内容进行表达和转译,从年轻人的视角观察时代变迁,在双向互动中打破传播藩篱。传统的资源库模式向故事汇转型,基于对短视频媒介特性的把握,《红相册》从海量素材中凝练“点”状素材,萃取亮眼吸睛的精华进行故事化改编,满足观众的多元化、趣味性观看需求。直接史向当代性引申,历史是一面被时光斑驳的镜子,需要现实语境下的重新打磨抛光,因此节目内容呈现要超越对历史的追忆,而找到其与现代化发展相契合的精神关联,回答时代之问,在文化传承中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让百年党史所蕴含的价值理念跨越时空仍散发光辉。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秋收起义、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一桩桩历史事件体现了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但在抛头颅、洒热血的事件背后更需要从所以然的维度进行解读,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有何意义?用影像化的表达降低理论性知识传播的理解门槛。

全新视角,重温历史镌刻动情瞬间

面对浩瀚的历史长河,隐秘而伟大,应知而未知,熟悉而陌生是挖掘史料的三个重要落点。《红相册》系列作品以“老照片”为题眼,抓住历史人物或惊艳或平淡的瞬间,通过对历史影像资料的复原,让凝固的时间重新流动,尘封的记忆被掀起鲜艳一角。《红相册》之毛泽东的故事以四大分类统领内容创新。第一是重大瞬间类,在接待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留下的珍贵合影中,外国开始深入了解红色延安根据地的重要篇章缓缓拉开;而在毛主席俯下身子全神贯注注视第27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奖杯的照片背后是中国乒乓球运动员一举斩获男子单打、男子双打、男子团体三项冠军的夺目佳绩。第二是经典揭秘类,以照片为切口置入悬念,例如毛主席第一张标准像的由来?为人民服务的由来?在革命岁月中毛主席佩戴过枪支吗?在问答的过程中层层递进,推动故事抽丝剥茧。第三类是人物关系类,以毛主席为坐标原点,讲述他和他的兄弟、妻子、老师和老朋友之间的相处故事,亲情、爱情、师生情、战友情早已融入革命征程,成为毛主席一生中重要的情感支撑。第四是生活细节类,通过对生活小事的捕捉表现出毛主席不同于严肃工作中幽默风趣的一面,于无声中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创新叙事,“小篇幅”承载“大内容”

在“大与小”关系的处理上,《红相册》系列作品呈现出叙事集中、删繁就简、节奏明快的特点。利用高潮前置的剪辑手法,将关键信息放在视频开头,最大限度吸引观众的瞬时注意;同时将故事中的细节放大化,见微知著、塑造鲜活人物,其中通过毛主席在冬夜中因为专注创作《论持久战》而被烧破洞的棉鞋以及教小八路军写字等细节的呈现,一个勤奋务实又和蔼亲切的毛主席形象跃然于画面之中。在叙事时间的把握上,采用非线性结构以适应当下短视频传播生态,运用插叙、倒叙形成时光闪回,立足某一时间点的视角回望并再现过去的峥嵘岁月,从过往讲历史人物的“整体、厚重、连续”转向为“精短、直观、明了”。除此之外,作品最重要的一点是深深扎根于民族历史,用真情凝聚家国情怀,建党百年的磨难、泪水与辉煌早已刻入每个中国人的心底,《红相册》系列作品在表达上并没有刻意的煽情,旁白力争凝练、精准地讲述历史,而配音也以平静、平视、平实的口吻娓娓道来,用真挚、真情、真诚引发观众共情共鸣,自然而然链接起大众共同的国家记忆。

《红相册》系列作品的推出是融媒时代党史影像内容创新生产的一次有益尝试,老一辈革命家的音容笑貌被重新焕活,他们的熟悉乡音、铿锵发言、挺拔身姿和不卑不亢的态度跨越时空,让观众心中多了一份亲切,少了一份陌生。百年党史积淀了丰厚的创作资源和精神宝藏,未来做好党史融媒数字作品的可持续生产,还可以从以下角度继续发力。

于寻常处见惊雷。真实的历史自有雷霆万钧之力,坚持原生态的表达能赋予作品更长久的生命力,开国1949、激战1950、夺岛1954、授勋1955,这些重大事件不仅能形成系列化、矩阵式的传播效果,同时对其背后那些从未披露的事实的挖掘,还留有许多令人惊异的创作空间。除此之外,借助人物关系和物品载体也能从不同角度解码历史的全新色彩,例如毛主席穿睡衣参加陈毅追悼会、罹患癌症的周总理不顾病痛与4000余名群众一起送行邓小平出席联合国大会特别回忆,不同人物间的互动构成了奋斗岁月的一抹温暖底色;而物质载体也是情感的寄托,主席的一餐、总理的大码鞋、第一辆国产汽车,这些寻常的事物也能够勾连起不凡的经历与体验。

于相似处寻规律。刘效礼主任、冷冶夫主任等老一辈文献纪录片创作者创作出了许多影响深远的经典作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能够看的更远,这些作品为新时代创作者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可供学习借鉴的经验和规律。1993年大型文献纪录片《毛泽东》就鲜明体现出了政论情怀、深入细节的特点,在影片中既展现了毛主席的叉腰讲话姿态和不经意的开会手势又重点描绘了其在长江、湘江等地松弛自在的游泳姿势,以人带史,以史写人的叙事方式增加了宏大主题表达的可看性,这也成为当下创作的主流模式。不过面对传播生态的变迁,党史影像内容生产也必须契合用户接收信息移动化、互动化的特征,在不变的规律基础上善用新形式、新话语形成自带互联网传播基因的“新兴产品”。

于唯一处创选题。利用观众对稀缺性和特殊性的关注,将选题方向落在“第一”“之最”“仅此一回”“难得一见”等史料选择上,例如:1952年10月17日,新中国第一座自主改建的万吨级深水港塘沽新港;毛泽东一生中的唯一——唯一为革命纪念馆题写的馆名、唯一一本有亲笔签名的《毛泽东选集》等;周总理生命中的若干最后一次——同外国首脑的最后一次正式会谈、批示的关于台湾问题的最后一份文件、主持最后一次国庆招待会等。

于智能处增视效。过往的历史资料在保存过程中大多存在着失真的问题,但时代的记录往往稀少且不可复制,数字智能技术的升级和应用让尘封在盒子里的影像有了第二次生命。数字化修复软件的加入不仅提升了人力手动修复的速度和效率,而且在清晰度、流畅度、色彩、音质等方面也有了很大进步,原来颗粒感十足的模糊画质不断从480P、720P到1080P,甚至向2K、4K迈步;利用AI技术能够实现快速一键上色,完成色调统一,甚至化静为动,实现静态画面的立体化、动态化编辑,在保留影片本真感的同时,增强艺术欣赏性。焦裕禄在兰考县期间仅留下4张黑白照片,但通过大象新闻对老照片的修复和着色后,焦裕禄磨损的衣领、身边刚长成的绿油油的泡桐林都变得更加贴近和真实。技术的运用让遗憾得以弥补,不同时空的人们得以再次“重聚”。

每一次翻开历史相册,都会更为珍惜当下幸福;每一次打开尘封记忆,都会更加坚定前行道路,融媒时代中的党史影像内容产品既具有珍贵的历史资料价值又折射出先进的主流意识形态,为大众打开了一扇与百年党史沟通的时空之门,在与过去的对话中,完成从历史的旁观者到历史的见证者、亲历者的转变,深刻体悟厚重的历史底蕴和炽热的时代温度。

来源:新时代视听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杨炳峰

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新媒体矩阵
广东党史微信
广东党史与文献研究微信
红讲台微信
南方+党史精读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