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荣臻:元帅初起与广东革命的风雨沉浮
发布时间:2024-04-17        作者:       

聂荣臻(1899—1992),四川江津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1919年留法勤工俭学。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赴苏联学习。1925年回国后任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1926年中山舰事件后离开黄埔军校,任职中共广东区委军委特派员,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随后带领部队南下广东,并参与领导了广州起义。1928年担任广东省委军委书记、省委常委。1929年10月担任东江巡视员,巡视东江地区党的工作。1931年底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第一军团政治委员等职,率部参加第四、第五次反“围剿”。1935年参加遵义会议坚决支持毛泽东正确主张。到陕北后,率部参加直罗镇和东征、西征战役。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15师副师长、政治委员,参与指挥平型关战斗,歼灭日军精锐一部,取得了全国抗日战争开始后第一个大胜仗。1937年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按照党中央指示到晋察冀边区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国防部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广东是聂荣臻的早期革命事业的起点,1925—1930年这段时期在广东的活动经历,奠定了他的革命和军事思想的基础。

“学生”教官耀黄埔

1925年8月,聂荣臻接受共产国际派遣,坐火车穿越西伯利亚再从海参崴坐船回国。此刻的广东,各派势力齐汇于此,已经成为全国革命的中心,当地革命的热情非常高涨。然而,革命洪流中已经出现不和谐音符,中山先生的辞世让内部纷争渐起,两党内部左派与右派的斗争十分的激烈,戴季陶等公开反共,廖仲恺这时也被暗杀。盘踞在广东各地的大小军阀亦不甘心失败,在英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不断地进行各种骚乱。在轮船上得知这些消息的聂荣臻对民族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深感忧虑。几经周折,化装成学生模样的聂荣臻和同学们于9月辗转到达上海,经当时的中共中央安排,聂荣臻来到广州,进入黄埔军校,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秘书兼政治课的教职。

虽然已经有了五年的旅法旅苏勤工求学的经验,但是当时复杂形势对初次投身国内革命的聂荣臻来说,仍是一种严峻考验。少年老成的聂荣臻勇敢挑起这个重担。在周恩来指导下,聂荣臻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利用一切机会,积极开展党团活动,教育党团员,争取进步青年,扩大党的影响。因为年龄相仿,有着共同的革命激情,加之本身质朴的性格,聂荣臻很受学生们的欢迎,大家都乐意听这个长他们几岁的大哥哥讲述他在欧洲游学时的各种经历和见闻,以及对国际国内革命形势的分析。聂荣臻更是从这些学生们的身上感受到了对中国革命无与伦比的希望和信心!

为了创造更好的氛围,充实自己的思想和知识,以感染、动员更多的人向党组织靠拢,聂荣臻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汲取更多的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那段时间聂荣臻一有机会每周都要往返广州市区一次,有时甚至是两次三次,在那个年代,从黄埔到广州市区是一段很辛苦的路程。他一方面向区委汇报情况,接受指示;另一方面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接受听取当时在广州的革命名流的演说和报告,诸如苏联顾问鲍罗廷作的形势报告、毛泽东的演讲等等,回到学校后又马上组织大家学习和讨论。正是靠着像聂荣臻这样优秀干部们的不懈努力和进步,使得党在学校政治工作方面威信很高,很多人正是在这种氛围的感召下,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成为其中的一员。

当时的政治部还负责安排学校的政治教育,聂荣臻在他的任期内,在学生课程安排中将政治课设置占相当大的比例。每个学期累计上百节课程,除了专职的政治教官如很受学生们欢迎的恽代英、萧楚女、高语罕等,还有很多兼职教官。聂荣臻本人就兼过几次,没有什么现成的教材,就动手自编讲义自己讲,讲社会发展史,讲帝国主义论。他在学生面前畅谈革命理想和青年责任,在学生们当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短短的六个多月时间里,聂荣臻的教学给同学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1947年10月,清风店战役胜利结束后,被俘虏的国民党第三军军长罗历戎就自称是聂荣臻的学生,并请求见见老师。这就证明了当时聂荣臻的影响力。

随着共产党革命力量壮大,蒋介石集团反共面目逐渐暴露。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一手制造了“中山舰事件”。事件发生后,以陈延年、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共广东区委极力主张反击,聂荣臻完全同意和支持周恩来的想法,但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采取妥协退让的态度,接受了蒋介石的条件。结果250多名共产党员被迫退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和黄埔军校,聂荣臻被免去了黄埔军校的职务。

聂荣臻离开黄埔军校后,到中共广东区委军委工作,为北伐战争作准备。1926年5月初,叶挺率领独立团为北伐先遣队,率先从广东省新会、肇庆出发,开始北伐。广东区委军委决定让聂荣臻任军委特派员,向带兵的共产党员传达中共中央和军委的指示,把下面的情况向上反映,帮助解决北伐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并沟通军队和各地中共组织的联系,派遣共产党员到北伐军中工作。

参加南昌起义纵横赣粤

1927年,宁汉合流,蒋介石、汪精卫公开背叛革命,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就此宣告失败。在这紧要关头,中共中央断然决定发动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聂荣臻当时担负的是动员第二十五师起义的任务,这个任务非常艰巨,因为行动的成功与否关系到起义的主力能否顺利到位。第二十五师师长李汉魂是张发奎的亲信。该师辖第七十三、七十四、七十五3个团。第七十三团的前身是叶挺独立团,团长周士第是共产党员。第七十四团团长是张发奎的人,第七十五团副营长孙一中,是黄埔一期的学生,当时任第七十五团中共支部书记,实际上掌握着这个团的领导权。根据这些情况,聂荣臻的判断是无法一下子把整个第二十五师全部拉走。聂荣臻首先拉第七十三团。他与周士第商定,先把辎重装火车运走,部队接着向德安集中。他随后到第七十五团。第七十五团与师部驻扎在一起,行动不便,他与孙一中确定,以野外演习的名义,只拿武器弹药,把该团三个营的部队拉出来,在第七十三团后面跟进。至于第七十四团,只带出一个侦察连,这个连的连长是共产党员。就这样,在聂荣臻等人的谋划下,整个行动环环相扣、一丝不苟,最终带出了二十五师绝大部分兵力。

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2日拂晓时,革命的旗帜飘扬在南昌城头上,起义成功。聂荣臻到起义军指挥部向周恩来作了汇报。周恩来很高兴,说:“没想到把第二十五师大部分拉出来了。”起义后聂荣臻被任命为第十一军党代表,与叶挺一起领导十一军的工作。按照既定部署,起义军没有休整,于8月3日起,南下广东,以期恢复广东革命根据地。

起义部队9月中旬由福建进入粤东境内,几天时间已占领了大埔、潮州、汕头等地。随后,除留下部分部队留守外,主力部队集结到揭阳县城。其时,敌东路军代总指挥陈济棠率三个师和潮梅警备部队共15000多人,向丰顺进逼,企图与起义军决战。9月28日,战斗在揭阳汾水(今揭西县属)打响,起义军消灭敌军3000余人,自身也伤亡2000余人,无力再战,只好撤出战斗。这时,潮州、汕头及三河坝的起义留守军也相继失利。

这时面临的问题是部队往哪里撤?聂荣臻和叶挺商量后,叶挺认为去海陆丰不是好办法,因为二十四师伤亡太大,二十五师又被隔在三河坝失去联系,向福建方向撤较好,那里敌人薄弱,只有张贞的一个师,又可以找到二十五师。这本来是个好主意,去福建自然别具慧眼,情况诚如叶挺所说,而且叶挺跟随孙中山时曾到过福建,对那里情形有所了解。但若挥师北向,就与西去海陆丰队伍分开了,最主要的是没有接到命令。作为党代表,有一种强烈的组织纪律观念,所以考虑再三,聂荣臻坚持认为,必须得到党的指示才能行动,这是基本原则绝不能变。最终,他们带着二十四师向西,经揭阳向普宁流沙撤退,到那里去找周恩来。

10月3日,部队抵达普宁流沙,与贺龙部、周恩来及前委委员李立三、恽代英等会合并开会总结。经激烈讨论,最后决定实行周恩来提出的善后办法——丢掉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旗帜,打出苏维埃的旗帜,搞土地革命,武装人员撤至海陆丰,与当地农民武装会合,做好长期斗争的准备;非武装人员能留的留,不能留的就地解散,由当地农会会员带路向海边撤退,然后走水路撤往香港或上海。

会议正在进行时,敌人突然袭击,突围之中,周恩来、叶挺和聂荣臻三人一直在一起,他们最终在中共东江特委委员杨石魂的帮助下,在约半个月后的10月下旬,由其一路护送坐船在大海上颠簸了两天一夜后才到达香港。他们也是最后一批离开东江的起义军领导人。

广州起义危机时刻显身手

1927年11月,到达香港后,省委安排聂荣臻到广东省委军委工作。这时,广东省委根据中央指示,正紧张地进行广州起义的组织准备。事前,对于应不应该举行广州起义,省委内部曾有过争论。聂荣臻态度明确:不同意起义。他说:“总的说,南昌起义刚失败,没有配合的余地;另外一方面,广州的工人纠察队已经解散,革命已经进入低潮”。事实上,广州“四一五”反革命政变以后,革命力量受到严重摧残。虽然粤、桂军阀为争夺广东地盘正在厮杀。但一旦举行起义,他们仍然会掉转枪头来一致对付革命。这些都是明显的事实。尽管发动广州起义也有些有利的条件,但两相比较,不利因素显然要大得多。当时的广东省军委委员黄锦辉也非常赞同他的意见。但广州起义是中央早就决定的,在当时,不同的意见只是说说而已。起义的准备工作仍在积极进行,省委的同志陆续离开香港,前往广州集中。起义前约一星期,聂荣臻和杨剑英也一起赶到广州。

起义原定在12月13日进行,但由于运送手榴弹的行动暴露,导致起义提前到12月11日凌晨。而起义军事总指挥叶挺按照省委事前的指示,起义前几个小时才赶到广州。当时,教导团首先行动。天亮前,因出其不意,起义军顺利占领珠江北岸市公安局、观音山、省长公署、火车站等几乎所有敌人据点。聂荣臻和起义其他领导人按原定计划进入公安局,将起义军指挥部设在这里。11日午后,敌军一团进行反扑,占领了观音山,一度冲到了离公安局不远的公园前,后来聂荣臻和指挥部人员亲自参与了战斗,将敌人击退。

11日晚,聂荣臻和叶挺就起义后的军事形势交换了意见。二人一致认为,当前局面务必谨防敌人的反扑,以及及时做好战略撤退的准备。但这个明智之见,遭到不懂军事又盲目乐观的共产国际代表德国人诺依曼的反对,认为这是想去当土匪,而张太雷等领导人也不熟悉军事斗争,叶挺的正确主张没有被采纳。

果然不出聂荣臻和叶挺所料,从12日开始,形势日趋恶化。当天下午,张太雷遭敌伏击不幸牺牲,黄昏时观音山也失守,情况继续恶化。危急时刻,聂荣臻挺身而出,与叶挺一道果断决策撤退。关键时聂荣臻不顾个人安危,亲自和黄锦辉分头向教导团和工人赤卫队通知撤离。最终,保全了这支革命队伍中的中坚力量——教导团的大部分同志,起义军约1200余人顺利撤退到花县,并进行了整编,被编为工农红军第四师。随后按计划撤往海陆丰,为坚持海陆丰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作出了重大贡献。

聂荣臻在安排教导团、警卫团撤退后,便返回八旗会馆住地。此时敌人已在各个路口设立关卡,搜查路人,聂荣臻身上钢笔也被搜了去,还好有惊无险,顺利通关。在住地停了几日后,返回香港省委机关。

在广州起义中,聂荣臻在起义策划的时候,就表现出了过人的判断和军事素质。在服从组织决定后、具体执行起义的过程中,他也表现出了过硬的军事本领和决断能力。

香江蛰伏积累革命力量

1927年底,广州起义失败以后,聂荣臻回到香港。“在香港,因为兼省军委书记的张太雷同志牺牲了,省委决定,由我担任省军委书记、省委常委。从此以后,在香港两年多点的时间里,我们坚持着艰苦而又复杂的地下斗争。……在香港两年多的地下斗争,也是充满了危险的。……我们在香港先后被捕和牺牲过很多同志。我自己也三次遇到危险。”聂荣臻在回忆录中如是回忆。

1927年底至1930年初两年多时间里,聂荣臻和他的战友们,潜伏在同样危险的香江彼岸,通过组织各种行动、调配革命力量,有力支持了广东、广西白区地下工作,为革命胜利积蓄着力量。以聂荣臻为首的广东省军委,除主要承担指导武装斗争、做敌军工作外,还组织、主持了以下几件重要工作:

第一,办理军事训练班。到香港后,聂荣臻在其主持省委军委工作期间,为了解决当时军事人才奇缺问题,他组织了军事训练班。训练班开始培训的是广州起义失败后到香港收拢的同志;后来主要培训两广来的同志。鉴于广州起义中我们同志普遍不懂军事技术,训练班把学习军事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聂荣臻亲自讲课,以自己经历的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为例,结合黄埔军校工作和北伐战争的经验,并且引用太平天国的一些例子,娓娓道来,既是授课,也是对过往军事斗争工作的总结,期间培养了不少军事人才。

第二,办报。聂荣臻参与了省委主办《香港小日报》的工作。这个报纸是公开发行的,虽然是以灰色面目出现,但对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为劳苦大众说话发挥了一定作用。后来,办了大概一年后还是遭到查封。

第三,反“左”。1929年“五一”前夕,统治中央的李立三、向忠发命令香港党组织一定要搞“五一”游行活动。参与组织指挥的聂荣臻在游行前夕看到参加游行的很多都是骨干,有的还是各个区委负责人,一旦游行就全部暴露,敌人一旦反扑,有一网打尽的危险,于是当机立断说服邓发,果断叫停。后被李立三、向忠发等人指责为“临阵脱逃”。聂荣臻据理力争,他们最终也无话可说。

第四,巡视东江苏区。1929年10月底,聂荣臻以省委巡视员身份代表省委由香港前往东江苏区指导工作。他不顾个人安危,通过敌人的一个个关卡来到东江,召集党、团特委领导人会议,听取汇报并有针对性地指示东江特委要利用当时红四军正在梅县、丰顺一带活动的有利条件开展秋收斗争,发动广大农民,扩大游击战争的区域,并对东江特委领导机构不健全的情况及时作出了调整,增强了东江特委的领导力量。回港后,专门写了一篇题为《巡视东江所得的经验与教训》的文章,以“木”为笔名发表在1930年1月1日出版的、由省委宣传部主办的《学习》半月刊上。

铮铮铁汉亦柔情

1928年,为革命东奔西忙的聂荣臻,29岁依然孑然一身。由于香港的环境相对稳定,已近而立之年的他便开始在工作之余考虑物色志同道合的终身伴侣了。张瑞华,河南信阳人,1909年生,比聂荣臻小10岁,长得眉清目秀。原在信阳女子师范学校读书,北伐军打到武汉后,她投笔从戎,就读于武汉军校,开始了革命生涯。她那时已是中共党员,常到中和里军委机关。聂荣臻就是在那里第一次见到张瑞华,初次接触,张瑞华给聂荣臻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一年以后的广州起义中,聂荣臻在总指挥部再次见到了张瑞华,对她坚持请求参加危险性极大的肃反工作钦佩不已。

此时,张瑞华担任广东省委的机要交通员,来往于香港、广州两地,和聂荣臻的接触更多了。多次见到张瑞华,聂荣臻对她产生了好感,觉得张瑞华是自己理想的终身伴侣,于是鼓起勇气向她表白。张瑞华对聂荣臻颇有好感,觉得他处事果断、有条不紊、指挥若定、英武神勇,考虑后终于接受了聂荣臻的表白。

1928年4月,聂荣臻和张瑞华结婚了。没有举行任何仪式,他们把各自简单的行李合到一起就开始共同生活了。由于革命工作的需要,夫妻长期两地分居,他们年幼的女儿聂力被寄养在嘉定县一位贫苦农民的家里。一家三口最终团圆,则是1946年的事了。

在那疾风骤雨的年代,哪有过多的时间谈情说爱?斗争环境、革命工作决定了他们的恋爱是在特定条件下进行的,他们的爱情是建立在对革命忠诚而相互高度信任的基础上的。生死患难,相濡以沫,一路相伴走过64个春夏秋冬。1930年1、2月间,聂荣臻被调往天津中共顺直省委工作。此后,他南征北战,为中国革命事业立下了丰功伟绩,成为一代名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

                                       

 (编写: 孙莉娜)


参考文献:

1.《聂荣臻传》编写组著:《聂荣臻传》,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版。

2.周均伦:《聂荣臻年谱》,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聂荣臻:《聂荣臻军事文选》,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版。

4.聂荣臻:《聂荣臻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


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新媒体矩阵
广东党史微信
广东党史与文献研究微信
红讲台微信
南方+党史精读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