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编创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春天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3-07-09        作者:       

邓小平(1904—1997),四川广安人。1922年,参加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4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从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先后担任党和军队的许多重要领导职务,为党中央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的实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赫赫功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新中国成立后,他是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领导全党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邓小平一生中曾18次来到广东,新中国成立前来过3次,新中国成立后来过15次(其中改革开放后来过5次)。广东一直是他满怀深情和寄予厚望的土地,他在这里编创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春天的故事,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支持、推动广东“先走一步” 

1977年,邓小平第三次复出时,就开始考虑对全党工作重点转移问题。他曾经说,我到处点火。第一把火就点在广州,在广州,他开始产生了改革开放思想的雏形,提出了许多前瞻性观点,实际上点燃了改革开放的第一把火。

1977年11月,刚刚复出不久的邓小平就来到了广东。在广州期间,他和叶剑英一起分别会见了广东省委、广州市和广州军区的领导人,以及广州军区陆海空三军师以上干部与警卫战士等。在听取广东省领导干部工作汇报时,他提出,不能再“以阶级斗争为纲”了,要转到经济建设上来,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尽快把经济搞上去。当广东省领导汇报到当时广东靠港澳边境地区偷渡风猖獗,边防部队防不胜防时,邓小平当即插话:“这是我们的政策有问题,不是部队所能管得了的。”这一论断一语中的,入木三分,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革命家对中国社会深刻的认识与思考。当时,香港与内地人民生活水平相差过于悬殊,深圳农民的年收入是134元,而一河之隔的香港新界农民的年收入却是1.3万元港币。堵不是治本的办法,治本要靠好的政策,靠发展生产力。人民生活改善了,群众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了,边境就安定了,人也不会外流。

1979年1月,邓小平在一份香港厂商要求回广州开设工厂的来信摘报上批示:这种事我看广东可以放手干。邓小平的批示对广东省的领导人是很大的启示和鼓舞。同年4月,在中央工作会议期间,时任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向中央提出,广东邻近港澳,可以发挥这一优势,在对外开放上做点文章,希望中央给点权,让广东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在四个现代化中“先走一步”。他代表省委正式向中央提出广东要求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以及创办贸易合作的建议。邓小平非常赞同广东新设想。当他听说贸易合作区的名称定不下来时,就说:“就叫特区嘛,过去陕甘宁就是特区”“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他向中央倡议批准广东的这一要求,特区由此诞生。

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以中发〔1979〕50号文件批转了广东、福建的报告,决定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试办出口特区,可先在深圳、珠海两市试办,待取得经验后再考虑汕头和厦门的设置问题。

1980年3月,中共中央在广州召开广东、福建两省会议,将“出口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8月,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完成了设置经济特区的立法程序。后来邓小平在接见南斯拉夫贵宾时说:“我说名字叫经济特区,搞政治特区就不好了。”

1982年1月,邓小平再次来到广东。在广州视察工作期间,邓小平听取广东省委领导任仲夷、刘田夫的工作汇报。任仲夷向他汇报了广东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以来所取得的成就,重点是汇报了深经济特区的建设情况。邓小平很少讲话,他言简意赅地说了句话;“你们觉得好就继续办下去。”这大大增强了广东省党政领导人试办经济特区的信心和决心。

1981年底至1982年上半年,广东等沿海地区发生了严重的走私贩私的严重情况,某些对实行对外开放特别是对举办经济特区一向持不同看法的人,乘机公开对建立特区提出了种种的责难。争论核心的是姓“社”还是姓“资”,特区要不要办、该不该办的问题。广东的党政领导人一方面坚决打击严重经济犯罪活动,坚持改革开放;另一方面也担心中央会不会把赋予广东的特殊政策、灵活措施收回去。邓小平十分关注广东特别是经济特区的发展,1983年6月5日,邓小平专门对谷牧强调:“特区要坚决办下去。现在,对特区说好话的多了,说坏话的是个别的。反正特区要坚决办下去,不能动摇”,并提出特区的发展要与香港互为依托。邓小平的重要指示不仅增强了广东坚决办经济特区的信心和决心,而且为经济特区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就这样,我国的经济特区在邓小平的直接关怀和指导下,从无到有,从一片空白到初具规模,再到走向繁荣,为中国经济的腾飞杀出了一条血路。

“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中国经济特区诞生以后,经济社会迅速发展,速度之快,令世人瞩目。然而,国内和党内对此仍有不同意见,还有些人心存疑虑,多有非议。经济特区的建设者们,在有形或无形的压力下,迫切希望得到中央的明确肯定。邓小平对经济特区这一新生事物给予了极大的支特,倾注了很多心血。正当经济特区艰苦行进,遇到很大压力的紧要关头,邓小平决定亲自到经济特区视察。

1984年1月24日上午10时,邓小平乘坐专列抵达广州,他在广州火车站停留时对刘田夫、梁灵光等广东的领导同志说:“办经济特区是我倡议的,中央定的,是不是能够成功,我要来看一看。”邓小平对特区深切关爱的急切之情,令在场人员无不为之动容。当日中午,在刘田夫和梁灵光陪同下,邓小平一行抵达深圳。下午3时30分,邓小平、王震、杨尚昆在刘田夫、梁灵光陪同下,听取深圳市委主要负责人介绍深圳情况。在听取汇报过程中,当了解到深圳现在流通三种货币——人民币、兑换券、港币,想发行一种特区货币,但有争论,专家们意见未统一的时候,邓小平说,要发行一种新货币,关键问题是考虑对人民币的打击怎么样!你们要研究一下。当听到特区缺乏专业人才时,邓小平明确说,深圳要办一所大学。这所大学要由华侨和外国实业家,用西方科学与管理的办法来办。教员请外国学者来当,请外籍华人来当校长。当汇报深圳收土地使用费题时,邓小平指出:最近有位美国学者专门写信给我,说我们的地皮太便宜了,收费太低,我们是要吃亏的。最后,深圳市委主要负责人谈到特区建设遇到的阻力和困难以及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并请邓小平给大家讲话。邓小平意味深长地说,这个地方正在发展中,你们讲的间题我都装在脑袋里,我暂不发表意见,因为问题太复杂了。这时,杨尚昆插话说,小平同志很关心特区,有关问题我们回京后让国务院有关部门研究解决。随后,他提议出去走一走。下午4时10分,邓小平一行乘车参观深圳市容。整个特区简直就是一个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到处呈现一派轰轰烈烈的建设景象。邓小平目不暇接地望着窗外一幕幕建设场面,问随行的同志这是什么工地,那个高楼是准备用来干什么的。4时50分,邓小平等驱车来到正在兴建的罗湖商业区,他不顾旅途劳累,兴致勃勃地登上已经竣工并且开业不久的22层高国际商业大厦顶楼天台,俯瞰深圳全景。他看到一个现代化的新兴城市正在崛起,深圳的发展奇迹使他的心中有了明确的答案。最后,他满意地说:“我都看清楚啦!”

1月25日上午10时30分,邓小平在省市领导的陪同下,来到民村参观。改革开放以来,渔民村利用与香港新界一河之隔的优越地理条件,依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的对外搞活经济政策,大力发展养鱼业、运输业和来料加工业。1981年,全村户户收入过万元,成为深圳特区第一个万元户村。1982年,35户农户全部住进了村统一新盖的双层小洋楼。1983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2300元。临别渔民村时,邓小平沉思着说:全国农村要达到渔民村这个水平恐怕要100年。有陪同人员表示异议,认为用不了那么长的时间。邓小平坚持:我们国家大,情况复杂,至少要到本世纪末,还要再奋斗50年时间。后来,邓小平又提出让一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先发展起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并一针见血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下午,邓小平一行视察了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服务公司深圳工贸中心电脑电气技术有限公司,饶有兴趣地观看了人和计算机下象棋和作各种表演。

1月26日上午,邓小平一行抵达蛇口工业区。这里是香港招商局办的一个新兴工业城。面积2.14平方公里,四年多的时间已建成一个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工业区,不用国家投资一分钱,完全靠自己筹资或贷款解决问题。蛇口工业区总指挥袁庚向邓小平汇报了工业区几年来进行经济体制、机构、干部制度、工资制度、用工制度及住房政策改革的情况。邓小平十分重视特区引进资金、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当袁庚介绍蛇口的口号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时,邓小平小女儿毛毛提示说:“我们在进来的路上看到了。”邓小平说:“对!”当时,内地有人贬责蛇口是个“要钱不要命”的地方,袁庚知道邓小平在市里听完汇报后不讲话也不表态,因此,他自言自语地说:“不知道这个口号犯不犯忌?我们冒的风险不知道是否正确?我们不要求小平同志当场表态,只要求允许我们继续试验。”袁庚这种不给客人出难题的聪明做法,使邓小平和在场的人都笑了起来。在视察蛇口工业区后,邓小平指出:“蛇口发展快,是因为给了他们一点权力。”

1月26日下午,邓小平结束深圳经济特区的视察,抵达珠海经济特区,按计划前往中山市,下榻于由香港知名人士霍英东和中山市合资兴建的中山温泉宾馆。邓小平一行每天由宾馆乘车前往珠海,先后参观了拱北海关、石景山旅游中心、九洲港直升飞机场和南山工业区。28日上午,邓小平到宾馆后面的罗三妹山散步,一直登上了山顶。下山时,道路崎岖不平,警卫人员建议原路返回,邓小平意味深长地说:“不走回头路。”这一句话,充分反映出了邓小平的非凡胆识和气度。霍英东讲,当听到邓小平说“不走回头路”,我心里踏实了,邓小平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是坚定不移的,要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实现经济繁荣、文明进步是坚定不移的。当天晚上,邓小平在中山温泉宾馆,会见了港澳知名人士霍英东、马万祺以及澳门南光公司总经理柯正平等。邓小平又说:“办特区是我倡议的,不晓得成功不成功?看来路子走对了。”霍英东、马万祺认为试办特区是成功的,试办特区的政策是对头的,邓小平听了很高兴。

邓小平这次南方视察,亲眼目睹了深圳和珠海两个经济特区的巨大变化,留下良好印象。1月29日,他在珠海题词:“珠海经济特区好。”31日,他在广州参观中国的第一家五星级酒店白天鹅宾馆后题词:“白天鹅好!”2月1日,他在广州为深圳特区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他肯定了经济特区建设成就,也肯定了广东改革开放政策,这对于统一全党全国的思想认识起到了巨大作用。

2月24日,他在北京同中央领导同志谈话中指出:“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他还进一步提出:“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我们还要开发海南岛。”

邓小平这次视察广东和回京后的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广东的建设成就以及试办经济特区的做法和经验,并殷切希望特区继续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发挥“四个窗口”的作用,给广东和经济特区建设以决定性的支持,极大地鼓舞了广东的广大干部群众,对广东乃至全国进一步搞好改革开放和办好经济特区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谷牧说,邓小平这次视察,“给那些有关兴办经济特区是是非非的议论,基本上划上了句号。”

在邓小平的倡议下,同年5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进一步开放的决定,开放包括天津、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并扩大这些地方经济管理权限,对外商投资实行类似经济特区的政策。1985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决定开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随后开放环渤海地区和海南岛,全国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

南方谈话:冲出姓“资”姓“社”的怪圈 

1984年邓小平南方视察后,广东迎来新一轮改革开放大潮,深圳特区仍然走在了最前列。他们率先实行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建设工程招投标,建立证券市场、外汇调剂中心和保税区,进行政府审批制度改革及综合配套改革等,并就建立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体系、国有资产运营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市场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等进行了多番试验。这些改革都大获成功,进而在全国推广。历史证明,深圳特区跳出现行体制之外的创新,充当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探路尖兵。

当中国改革开放阔步向前发展之时,1989年国内发生了政治风波,西方各国对中国采取经济制裁措施,全国外贸出口严重下降,旅游业萎缩。随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了低潮。西方乘机加紧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渗透、封锁,中国面临严峻挑战。

面临严峻和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相当一部分干部群众产生了困惑,一些人对社会主义前途缺乏信心,有的人对改革开放提出姓“资”还是姓“社”问题,对党的基本路线产生动摇。

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刻,具有雄才伟略的邓小平,作出伟大的战略部署。1992年1月17日,新年伊始,88岁高龄的邓小平乘坐专列悄然出京,奔驰南下。

1月19日上午专列抵达深圳。邓小平不顾旅途劳累,急切地提出要出去看看。他说:“到了深圳,我坐不住啊!”当天下午,在时任广东省委书记谢非等人陪同下,邓小平乘车游览市容。沿途看见一片繁华景象,宽阔的马路纵横交错,花木夹道,绿树成荫,高楼大厦巍然耸立,鳞次栉比。邓小平的脸上露出欣喜的笑容,他说:八年过去了,这次来看,深圳特区和其他一些地方,发展得这么快,我没有想到,看了以后,信心增加了。当谈到创办经济特区问题时,邓小平说:对办特区,从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担心是不是搞资本主义。深圳的建设成就明确回答了那些有这样那样担心的人。特区姓“社”不姓“资”。 他十分关心广东改革开放,勉励谢非等人:亚洲“四小龙”发展很快,你们发展也很快。广东要力争用20年的时间赶上亚洲“四小龙”“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月20日上午,邓小平登上了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的旋转餐厅。听完时任深圳市委书记李灏有关深圳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情况汇报后,邓小平充分肯定了深圳在改革开放中发生的巨大变化和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他说: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他说: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他接着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激动站起来,举起微微颤抖的手说:“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这番话掷地有声,振聋发聩,充分体现出他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可逆转的坚定信念和认定目标、坚韧不拔、压倒一切艰难险阻的豪迈气概。

邓小平又指出,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这两只手都要硬。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扫除各种丑恶现象,手软不得。他还谈到中国要保持稳定,干部和党员要把廉政建设作为大事来抓,要注意培养下一代接班人等重大问题。邓小平纵论天下事,从特区谈到全国再谈到国际,高屋建瓴,使大家豁然开朗,深受启迪。

离开国贸大厦后,邓小平来到深圳先科激光电视有限公司,听取了叶挺将军儿子、先科公司董事长叶华明的汇报,并视察了激光视盘制作车间,夸赞深圳特区发展激光技术有远见,并说发展高科技主要靠年轻人。

1月21日,在视察完了中国民俗文化村和锦绣中华微缩景区以后,邓小平指出,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当然,太早这样办也不利,现在不能削弱发达地区的活力,也不能鼓励吃“大锅饭”。

1月22日,邓小平同省市负责人作重要谈话。当谈到社会社会主义的本质时,他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这一论断,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和根本目的三个方面的内容,它继承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最重大的理论成果之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其理论贡献在于,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廓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规律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视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它对于中国人民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推进改革,指导改革沿着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方向发展,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邓小平还论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他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可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长期争论不休、阻碍中国人民前进的问题,作了一个清楚、透彻、精辟的回答,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是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束缚,认为发展社会经济的管理方式和手段是没有社会性质属性的,关键在于是用什么方法和手段。他提出要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突破了传统的观念和多年来实行的经济模式,为中国共产党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莫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中共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写进了党的纲领,明确了以市场经济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1月23日,邓小平在谢非陪同下,离开深圳,前往珠海。谢非向他汇报广东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情况。邓小平充分肯定广东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和今后发展的思路,并提出殷切的希望。他说,广东在改革开放中起了龙头的作用,今后还要继续发挥龙头的作用。广东要上几个台阶,力争用20年时间赶上亚洲“四小龙”。他鼓励谢非等人说: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现在,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比我们快,如果我们不发展或发展得太慢,老百姓一比较就有问题了。所以能发展就不要阻挡,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可能搞快一点,只要是讲效益,讲质量,搞外向型经济,就没有什么可以担心的。

视察途中,邓小平多次提到“发展才是硬道理”的重要思想,主张我国经济发展隔几年就应上一个台阶。他说,对于我们这样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经济要发展得快一点,不可能总是那么平平静静、稳稳当当。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但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如果分析不当,造成误解,就会变得谨小慎微,不敢解放思想,不敢放开手脚,结果是丧失时机,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邓小平还谈到,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他形象地指出:我告诉你们,我读的书并不多,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ABC》,还有《联共(布)党史》,我就是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研究中国的问题,毛主席也是这样。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有些理论家、政治家,拿大帽子吓唬人的,不是右,而是“左”。“左”带有革命的色彩,好像越“左”越革命。……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是来自经济领域,这些就是“左”。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这样就不会犯大错误,出现问题也容易纠正和改正。他还说,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从邓小平语气中,可看出他对“左”的东西深恶痛绝。

1月25日上午,邓小平考察亚洲仿真控制系统工程公司。总经理游景玉介绍该公司主要研制仿真控制系统工程设备,使用这种设备可以在计算机上模拟各种工业生产运行控制。这里可以说是一个集研究、设计、制造、开发和应用于一体的高科技人才集团。对此,邓小平连声赞好,说:科学技术越新越好,越高越好。越高越新,我们也就越高兴。不只我们高兴,人民高兴,国家高兴。他问公司经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你看站不站得住脚?公司经理回答说:实践证明,完全站得住脚。邓小平说:要靠你们来回答这个问题,我相信是正确的。邓小平说:“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近十几年我国科技进步不小,希望在90年代,进步得更快。每一行都树立一个明确的战略目标,一定要打赢。高科技领域,中国也要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邓小平看到坐在计算机旁边的都是年轻业务骨于,热情同一位女青年科技人员握手,意味深长地说:“我要握握年轻人的手,科学的希望在年轻人。”

邓小平乘坐面包车经过拱北,他指着一座旧建筑询问是什么,陪同人员告诉他,这是清朝海关遗址。邓小平神情凝重地说:“贫穷落后是要挨打的啊!”

1月27日,邓小平在考察内联企业江海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时提出,要不断地创造新的东西出来,才有竟争力。他对该公司副总经理说,你们做的体现了高度的爱国主义,是对社会主义的贡献。他还指出,不是有人议论姓“社”姓“资”问题吗?你们就是姓“社”。又对珠海市负责人说:你们这里就是姓“社”嘛,你们这里是很好的社会主义。

1月29日下午3时,邓小平告别珠海。汽车在平坦的广珠公路上奔驰,邓小平望着生机勃勃的珠江三角洲,显得非常兴奋。下午4时,邓小平抵达顺德,参观了珠江冰箱厂(今科龙公司)。邓小平肯定了顺德改革开放的成就,鼓励加快发展经济建设步伐,并指出:不发展民族工业,外国人就会欺负我们;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穷了几千年,再穷下去就没有地位了,不改革就死路一条。当天下午6时,邓小平从广州火车东站踏上视察上海的旅程。

邓小平南方谈话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海外舆论界给予高度的评价。南方谈话使中国冲出姓“社”姓“资”的怪圈,给全国人民极大的鼓舞。中国各地掀起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滚滚热潮。于是,在共和国的歌谱里,就有了一曲《春天的故事》。

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对南方谈话作了一个很深刻很准确的历史评价。报告说:“一九九二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是在国际国内政治风波严峻考验的重大历史关头,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深刻回答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邓小平南方谈话对广东产生重大影响。谈话肯定了广东改革开放的经验和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广东自改革开放先行一步以来,一直受到各种各样的非议。南方谈话发表后,使广东进一步摆脱了“左”的思想束缚,再一次在南粤大地掀起改革开放的大潮。邓小平南方视察不久,广东省委、省政府便作出了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决定,定出力争20年赶上亚洲“四小龙”的规划设想。在南方谈话的指引下,广东人民团结奋斗,开拓进取,以改革推动对外开放,以对外开放促进改革,广东的经济和社会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编写:罗素敏)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一、二、三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上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3.石仲泉:《我观邓小平(增订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年版。

4.傅高义:《邓小平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

5.杨丹娜:《邓小平理论及其在广东的实践》,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版。

6.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管理部编:《邓小平的历史足迹》,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版。

7.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三研究部 :《邓小平与改革开放的起步》,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

8.刘金田、张爱茹:《邓小平与中共党史重大事件》,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9.中共广东省委、中央文献研究室联合摄制:《永远的春天——邓小平与广东改革开放》(大型理论电视片)解说词。

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新媒体矩阵
广东党史微信
广东党史与文献研究微信
红讲台微信
南方+党史精读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