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保存起义的革命种子
发布时间:2023-07-10        作者:       

朱德(1886—1976),出生于四川仪陇一个贫苦佃农的家庭,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早年,朱德进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同盟会,后来,在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护国战争和护法战争中成为滇军名将。1922年,朱德同志远渡重洋,寻求救国救民的革命真理,并在马克思的故乡——德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之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朱德先后担任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八路军总司令、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并在党内担任重要领导职务。朱德同志身经百战,历尽艰险,功勋卓著,在每一个重大关头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历史作用,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作出了杰出贡献。新中国成立后,朱德同志不顾年事已高,在党、国家、军队的重要领导岗位上,殚精竭虑,奋斗不息,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朱德与广东的革命、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三河坝战斗是南昌起义军南下广东进行的一场重要战斗,朱德是这一战役最高指挥者。起义军主力失败以后,朱德率余部于危难之际在饶平茂芝主持召开干部会议,力排众议,作出部队隐蔽北上、穿山西进、直奔湘南的正确决策,保留了革命斗争的火种。此后,他率军转战粤北,进行部队整训,支援当地农民的土地革命斗争。新中国成立后,他多次到广东视察,心系南粤,在这片红色土地上留下了光辉足迹和脍炙人口的佳话。

“我有责任把起义的革命种子保留下来” 

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胜利以后,起义军即在8月3日按照中共中央起义前的决定,开始撤离南昌,南下广东。9月19日,起义军占领广东大埔县三河坝,按照前敌委员会长汀会议的决定,兵分两路: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等率领第二十军和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直奔潮汕;朱德率领第十一军第二十五师和第九军教育团共约4000人留守三河坝,准备抗击从梅县向起义军进攻之敌。

第十一军第二十五师是以北伐战争中叶挺独立团为基础扩编来的一个建制完整师,下辖第七十三团、第七十四团、第七十五团,是起义军战斗力强的主力之一。在三河坝要迎击数倍于己的敌人,既要保存自己实力,又要完成阻击敌人的任务,这需要指挥官积极部署和正确指挥。10月1日,朱德带领师长周士第等人,到实地查察看地形,决定把部队转移到三河坝对岸的东文部、笔枝尾山、龙虎坑、下村一地布防,将指挥所设在龙虎坑东边高地。朱德还要求部队连夜构筑阵地。他向大家仔细讲如何构筑工事,如何防守阵地。朱德这个决策,使起义军处在易守难攻的地形,对于有效阻击敌人的进攻,起到了重要作用。随后,他进行战前政治动员。据时任第七十五团团部参谋的廖运周回忆:“朱德同志动员我们:要坚守三河坝,牵制敌人兵力,为向海陆丰进军的我军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他指出:我军绝大部分都是农民出身,革命的军队必须与农民结合,才能取得革命胜利。他号召我们要发扬会昌歼敌的精神,保持铁军的荣誉,战胜来犯敌人。”朱德的讲话,极大激发了官兵英勇作战,战胜敌人,为主力创造条件的信心和勇气。战前进行政治动员,此后也成为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此时国民党军钱大钧部2万多人向三河坝扑来。10月3日敌军对起义军进行两面夹击。在面临敌军数倍于己的情况下,朱德果断作出撤出战斗、去潮汕追赶主力的决定。这是保存第二十五师实力、保存南昌起义军余部的正确决策。

朱德率领部队抵达饶平茂芝时,才得知主力部队在潮汕失败的消息。敌军大敌压境,起义军孤立无援,没有了前敌委员会,没有了主力部队,官兵心情沉重,人心混乱,部队何去何从?在失败主义情绪笼罩全军的关键时刻,朱德作为这支队伍的最高领导人,毅然肩负起为党保存革命火种的重任。

为了统一官兵思想,把部队带出危险境地,10月7日,朱德在茂芝主持召开干部会议。介绍了起义军潮汕失败的情况后,他说:起义军虽然失败了,但是“八一”起义这面旗帜不能丢,武装斗争的道路一定要走下去。我是共产党员,我有责任把“八一”南昌起义的革命种子保留下来,有决心担起革命重担,有信心把这支革命队伍带出敌人包围圈,和同志们团结一起,一直把革命干到底。

在朱德的主导下,会议大致形成如下的意见:一是要尽快找到上级党组织,以便取得上级的指示。二是要保存这支队伍,作为革命种子,必须找到一块既隐蔽又有群众基础的立足点。湘粤赣边是敌人兵力薄弱的地方,是三不管地带,这一带农民运动搞得早,支援北伐军最得力,应以此作为立足之地。三是鉴于现在敌强我弱,我军孤立无援,行动上要隐蔽,沿边界避敌穿插前进。四是继续对全军做艰苦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发挥党团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坚决扭转对革命失却信心的混乱思想,防止自由离队、携枪逃跑,甚至小股叛变等事故。会议最后决定:部队隐蔽北上,穿山西进,直奔湘南。

10月16日,朱德率领从三河坝撤出的部队和从潮汕地区退下来的零散部队共2500余人,从饶平出发,经福建、奔赴湘南、转战粤北。

“要有革命的意志,也要有革命的本领” 

1927年6月至1928年11月,中共在粤北仁化地区组织领导了长时间的农民暴动,仁化暴动被誉为“农民暴动中最伟大的战斗”。仁化暴动和海陆丰暴动一起,为大革命失败后党领导的农村革命运动燃起了希望之火。朱德带领南昌起义余部来到仁化,对仁化暴动做了很多具体工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仁化的革命形势,是在“朱德到董塘杀了几十个豪绅地主之后才大大的发展”起来的。

1927年10月,朱德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从茂芝出发,途经“天心圩整顿、大余整编、上堡整训”赣南三整之后来到湘南。此时驻防广东韶关和湖南汝城一带的是国民革命军范石生第十六军。范石生同我党有着统一战线关系、又是朱德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同学,和蒋介石有很深的矛盾,想与朱德联合反蒋。

为了保存革命的火种,稳定队伍,补充装备,获取给养,谋求发展,经过党组织讨论通过,朱德决定与范石生达成暂时合作。范石生同意“朱德所部是共产党的部队,一切行动听从共产党的调动;补充的物资完全由朱德支配;部队内部如何组织,训练工作如何进行,完全由朱德决定,别人不得干涉等条件”。朱德以“王楷”的化名被任命为第十六军总参议、第四十七师副师长兼第一四〇团团长。范石生随即给朱德部配发子弹、军饷和军需用品。朱德率部在湘南汝城、资兴一带活动时,接到中共广东省委指示:支援广州起义,并率部向粤北仁化进发。12月9日,朱德率部进入仁化城口,10日到达董塘。

朱德率部到仁化后,立到投入当地轰轰烈烈的革命活动中。他带领队伍宣传党的八七会议精神,调动群众积极性;恢复党组织和群团组织,有效动员群众;组建独立团,强化地方军事组织;输送和数育干部,培养暴动领导力量;处决土豪劣绅,打击反革命器张气焰。这些活动很快就把仁化的革命形势推动起来。

12月12日,朱德部队日夜兼程南下支援广州起义。14日在韶关得知广州起义已失败,于是转驻曲江犁铺头进行休整。朱德率部转战闽、粤、赣、湘以来,没有机会进行较为正规的训练。在犁铺头,朱德根据多年积累的军事知识和实践经验,以及南昌起义以来我军作战的经验教训及其特点,亲自编写了步兵操练和军中勤务两类军事教材。由教导队按照新教材进行紧张的军事训练。在教导队开课的第一天,朱德亲自授课,他说:“我们要闹革命,要有革命的意志,也要有革命的本领”“你们是革命军队的骨干,学好了,就可以把本领传到整个部队中去”。课后,又将学员带到预定的演习场,进行对抗演习,他亲自指挥,亲自讲解,亲自示范,言传身教,严格要求。他亲自主持军事训练。在军训中,他提出了“有把握的仗就打,没有把握的仗就不打,不打就‘游’”的开展游击战的军事原则,开展全面练兵,有效演练避实就虚、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和创新的战斗队形,从而提高了指战员的战术水平和部队战斗力。这些教材直到后来上了井冈山后,还是部队战术教育重要材料,其中的作战原则,逐步形成红军的游击战战术。在朱德的领导下,部队经过休整、训练和动员,指战员的战术水平和部队的战斗力得到很大提高。

在犁铺头期间,朱德先后收到中共中央两次来信,指示他们要联合当地农民,开展武装斗争,进行土地革命。朱德执行中央指示,组织官兵深入乡村发动群众,帮助恢复农会,发展农军,两次派兵支援曲江西水农民暴动。12月底,朱德与毛泽东派来的代表何长工取得联系。何长工报告了毛泽东上井冈山的情况和他这次受命下山的经历;朱德介绍了部队南下的经过和前段时间派毛泽覃到井冈山找毛泽东的详情。第二天,朱德给何长工一封介绍信和一些路费说:“希望你赶快回到井冈山,和毛泽东同志联系。我们正在策动湘南暴动”“我们这两支部队要经常联系,将来部队力量要集中”。

1928年元旦过后,朱德接到范石生派人送来的密信,要求朱德率部速离犁铺头,自谋出路。原来蒋介石已经得知朱德隐藏在此,正在调兵前来夹击,并电令范石生逮捕朱德并解除其武装。朱德也接到中广东省委通知,要他率部脱离范部,到广东海陆丰与广州起义余部会合。随即,朱德以“野外演习”为名,率部撤出犁铺头,到达仁化时,发现国民党军已截住去路,便折回北进。随后举行湘南起义,之后又上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部队实现伟大的会师,汇成红色革命洪流,开创了中国革命新局面。

“过去带头打仗,现在要带头开荒搞生产” 

 1957年1月和1963年12月,已古稀之年的朱德两次到湛江视察。他深入农场垦区、水利工地、港口、工厂,谈建设,问生活,既为湛江人民的建设成就而骄傲,又时刻关心着群众的生活状况。他身居高位,却始终把自己看作人民的勤务员,诚恳谦逊、清廉俭朴,多年来一直被湛江人民所称颂和怀念。

1957年1月27日,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和中央军委副主席的朱德总司令来到位于湛江市郊的湖光农场,看望响应党中央号召,脱下军装来到雷州半岛种植橡胶的农垦战士。

雷州半岛位于祖国大陆南陲。新中国成立之初,鉴于当时帝国主义对我国实行全面禁运、封锁政策、抗美援朝战争以及即将来临的工业化建设对重要战略物资——橡胶的急需,中共中央作出了“一定要建立我们自己的橡胶生产基地”的决策。为迅速建立华南橡胶生产基地,党中央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为响应并落实上级号召,中共高雷地委从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三军转业干部、土改工作队员中选调大批干部,并动员粤西、粤中、粤东各县翻身农民、城市居民和归国贫侨等约10万人组建各级垦殖场。1952年8月,以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个建制师为主的干部、战士约7000人组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林业工程第二师到达雷州半岛。随后以这支队伍为骨干,雷州半岛大规模的橡胶种植开始展开。到1952年底,粤西地区共建立了10个垦殖所,154个橡胶垦殖场。湖光农场就是在这个时候创建的,农场职工大多是原解放军十二兵团第六十四军一五九师和第四十三军的干部和战士。

当朱德在当地军政领导人陪同下来到湖光农场时,正在劳作的工人很快就认出这是他们爱戴的总司令,不禁欢呼雀跃起来。朱德环顾四周,看见场部除了两间瓦房外,其它都是茅草棚,便握住场党委书记唐占甲的手说:“你们的条件很艰苦哟!都是住茅房?”“要注意防火,防台风。”说到台风,朱德关切地询问起1954年8月29日的5413号特大强台风和1955年1月中旬罕见的特大寒流袭击的损失情况。当听说由于茅草房全被台风吹倒,干部职工全部住到附近老百姓的家里时,朱德动情地说:“农民的贡献很大哟!献出了土地,又无私地帮助你们,农场发展以后,不要忘了他们。”当说到70%的橡胶小苗受寒流袭击被冻枯,但经过一年的精心护理后,被冻枯的橡胶苗90%以上又萌芽、茁壮复生的情况时,他沉思了片刻,说:“搞单打一不行,要搞多种经营,要一业为主,多种经营,以短养长。”他强调指出,要关心群众生活,想办法把职工生活搞好。“不要盲目建办公楼、灯光球场,要发扬军队的作风,弄几个柱子一竖,那里都可以打球。”他询问干部参不参加劳动。当听说场里规定干部要参加劳动时,朱德说:“干部参加劳动好啊!一不会犯官僚主义,二不会脱离群众,三不会瞎指挥”“你们要官兵一致,不要搞特殊化。”在听取有关工作汇报后,朱德高度赞扬部队转业官兵创业精神,他说:过去你们是战斗队,现在你们既是生产队又是工作队,一旦打起仗来,你们还是战斗队,“你们过去带头打仗,现在要带头开荒搞生产”。他鼓励大家大种橡胶,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建设国防;要发扬南泥湾自力更生的精神,大搞多种经营,为国家承担一部分困难;要把荒地全部开垦出来,发展热带亚热带作物,加工后出口,换取外汇来买机器,为国家作出新贡献。他还特别指出:“你们的担子很重,既要发展生产,又要保卫祖国的南大门。中央决定调王震同志来主管农垦事业,你们要好好干。”

朱德的视察及指示,给广大农垦战士极大鼓舞,他们牢记朱德“种好橡胶,发展生产,巩固国防”的嘱托,积极投身到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去,战胜种种自然灾害,使橡胶在雷州半岛扎根并得到大面积种植发展。

1963年1月22日,时任全国人大委员长已经77岁高龄的朱德再次来到湛江。此时,湛江人民为改变历史性苦旱面貌,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自1958年开始自力更生、土法上马大办水利,取得显著成效。特别是雷州青年运河特大型水利工程和湛江堵海工程,更是闻名全国。朱德这次到湛江,重点就是视察上述两项工程。

雷州青年运河是一个以农业灌溉为主的,并结合防洪、发电、航运、养殖、城镇供水的多目标综合利用大型工程。灌区覆盖雷州半岛的廉江、遂溪、海康、吴川和湛江市郊区的大片土地。在当时物资缺乏、设备简陋、资金短缺的情况下,湛江人民以自费公助的形式共出动了民工30多万人,投入工日7880万个,完成了土方6580万立方米,石方87万立方米,建成了蓄水11.44亿立方米的“人造海” 鹤地水库,建成了271公里长的青年运河总干渠和五大干渠以及总长5000多公里共4039条支、斗、毛渠、2900多座建筑物。这些配套工程与鹤地水库连在一起,在雷州半岛形成一个纵横交织的供水网,为改变雷州半岛的苦旱发挥了巨大作用。

朱德在视察运河时,动情地说:“人民的力量最伟大!”了解到水利工程出动了那么多的民工,朱德关切地询问:“民工吃什么?能不能吃饱?”他一再强调:“一定要让群众吃饱!”在听取了湛江地委副书记谢永宽汇报经过几年的对国民经济调整,湛江地区农村已全面实行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农民的生产积极高涨,全区经济形势已好转的情况之后,朱德欣慰地点了点头,要求湛江地委要加强土特产出口,多创外汇,搞好建设,改善人民生活。

朱德委员长生活简朴,轻车简从,用餐也极为简单,从不搞特殊化。他总是将自己置身于普通群众之中,以谦和态度与干部群众打成一片。不管在工地、垦区、港口或下榻招待所,他都主动与工人、农民、服务员握手,或挥手致意,爱民之心溢于言表。他随身带着一个小本子,上面记满了他在湛江遇见到的人和事。在视察湛江港时,当他得知港务局副局长王树棠是四十三军的转业干部,便马上询问他在部队的情况,并一一记在笔记本上。在离开大渡槽与陈华荣等人握手道别时,朱德也拿出随身带着的小本子,说:“请你们在本子上签个名。”他那诚恳、谦逊的态度令人万分感动。多年以后,当事人说起这事,仍十分动容。


(编写:罗素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朱德年谱》(新编本,上中下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朱德传》(修订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委员会编:《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4.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编:《中共党史人物传》之《朱德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 广东省武装斗争史编写办公室编:《驰骋南粤卷巨澜--朱德同志在广东的革命活动》,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6.庹平主编:《朱德与中共党史重大事件》,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7.《朱德自述》,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9年版。

8.符铭:《朱德视察湛江》,载《广东党史》1997年第5期。

9.王新生:《朱德与三河坝战斗》,《广东党史与文献研究》2017年第9、10期。

10.刘学民、刘克明:《重温朱德与茂芝会议》,《党的文献》2018年第1期。 

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新媒体矩阵
广东党史微信
广东党史与文献研究微信
红讲台微信
南方+党史精读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