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东部,盐田大鹏湾北岸,深圳新建盐田港区东作业区,打造靠泊等级最高、建设标准最高的港区。南方日报/供图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75年来,广东各级党组织团结带领全省人民,开拓奋进,顽强拼搏,推动实现了从比较落后的沿海农业经济省到经济总量全国第一的现代工业大省的发展转变,交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答卷,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南粤大地焕发出无限生机与活力。广东75年发展的经验弥足珍贵。
始终坚持国家重大战略的引领,自觉立足国家战略思考谋划自身发展,这是广东不断赢得发展优势的关键要素
区域重大战略是指国家在特定的时间运用多种手段、聚集要素资源,以推进国家经济社会长远发展为目标,在一定的区域空间实施的战略部署。75年来,广东牢牢把握国家战略带来的发展契机及营造出的独特发展环境,不断构筑发展优势。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广东根据中央发展战略物资的决策,突破北纬十七度大力建设湛江、海南橡胶工业基地,为新中国橡胶事业发展创造了辉煌;遵循毛泽东关于“真想建设内地,就必须充分利用沿海”的指示,大力发展工业和城市建设,建立起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因应国家冲破封锁、换取外汇的重大使命,创办广交会,锻造出参与国际竞争的国家级平台;响应国家层面上的“大三线”建设,率先提出并积极推动地方层面上的“小三线”建设,推动韶关等山区工业的快速发展和交通状况的改善。
改革开放后,广东以对国家战略的坚定落实和灵活运用推动重大转型。20世纪80年代,广东抓住国家推进农村改革的重大机遇,形成独具特色的乡镇企业发展模式——“珠江模式”,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实现了从农业大省到工业大省的转型;充分利用中央设立深圳、珠海、汕头经济特区的战略机遇,推动对外开放先行一步,为全国改革探路;积极抢抓1984年设立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1988年被批准为全国综合改革试验区等战略部署,积极稳妥地推行全方位改革试验,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两头在外”的外向型经济,对全国改革开放战略的延伸起到了推动作用。
进入新时代以来,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纵深推进,横琴、前海、南沙、河套四大平台稳健起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国家实验室、重大科学装置密集布局,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扎实推进,在多重国家战略叠加的作用下,广东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等方面成就显著,正在以“走在前列”标准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广东75年发展历程证明,落实国家战略是一个地区发展的重大机遇,只有在国家平台聚焦要素资源,持续释放虹吸效应、乘数效应,才能凝聚发展势能。新时代新征程,广东要自觉对标党中央对广东发展的功能定位、使命责任,充分释放国家战略密集叠加带来的战略机遇,从国家战略中挖掘市场潜力,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拓展开放新空间;以国家战略推进制度建设,依托广东自贸区、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和四大平台开展先行先试,牵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用好国家战略提升供给质量,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创中心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增强创新动能,真正把战略叠加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打造广东发展的升级版。
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紧密结合实际探索符合省域特色的发展道路,这是广东不断开创发展新局面的根本前提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将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放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广东75年发展的一条基本线索和基本逻辑。75年来,广东在实践上每一次重大发展,理论上每一次重大突破,工作上每一次重大进步,都是以解放思想为前提,都是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结合省域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结果。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广东一方面坚持在中央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寻找符合自身实际的建设道路。从分期分批开展农村土地改革到提出墟镇建设理论;从吸引华侨资本、开拓外贸渠道到开展粤港澳边境小额贸易;从基层群众大胆陈言,引发中央工作组到广东调研,制定《农业六十条》,广东实事求是,不盲从、接地气地找寻具有广东特色的方式方法,为走向改革开放奠定扎实基础,成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前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东突破传统束缚,树立起市场、竞争、价值、信用、与国际接轨等系列新观念,打破不合时宜的“不准雇工”和“雇工不准超过8人”的本本规定等;勇于探索新路,率先提出“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模式,大胆把“股份制”、证券市场等作为有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开创“以桥养桥,以路养路”“收取土地使用费”等新做法。这一系列实践,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鲜活素材。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深入推进思想解放,从省域实际出发进行战略谋划,先后提出“1+1+9”工作部署、省委“1310”具体部署,扎实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广东解放思想每前进一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就迎来一个新的高潮。
广东75年来的发展实践证明,只有解放思想,既讲普通话,又讲广东话,结合实际创造性贯彻中央决策,才能不断扫除发展障碍,开创发展新局面。新时代新征程,广东要在中央的引领下,推动解放思想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相互激荡,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相互促进,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辅相成,持续凝聚中国式现代化广东实践的强大力量。
始终坚持创新创造,竭力推动群众创新创业和干部敢于担当同向发力,这是广东不断获取发展活力的动力源泉
创新创造意味着对“旧”的突破与超越,是发展的质变飞跃,其催生有赖于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的综合作用。75年来,广东以理论创新为先导,以制度创新为基石,持续推进实践创新,不断推动多元创新精彩互动,竭力促使群众创新创业和干部勇于作为“双向奔赴”。
一是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农村土地革命、城市民主革命、吸引华侨和港澳人士投资、推行农村责任制等为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发展提供了实践素材。改革开放后,引进“三来一补”、实施财政和外贸大包干、扩大企业自主权、推进市场化改革等创新之举为孕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出了贡献。新时代以来,广东纵深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谋划部署1000多项改革举措;推进科技创新,区域创新能力连续7年全国第一;探索制度型开放,自贸区累计形成制度创新成果696项,以一域实践证明了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二是践行群众首创精神和干部担当负责相结合。75年来,广东坚持鼓励基层自发探索、发挥群众首创精神,激励干部敢于担当,支持群众和基层创新创造,及时总结推广实践经验。清远“洲心经验”的产生既离不开洲心公社大队的大胆创新,也与当时广东省委注重培育农村先进典型息息相关。1987年3月,广州沙河镇党委克服各种阻力,决定将杨箕村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到人,首创全国农村股份合作制先河,这一做法获得了中央书记处政策研究室调研组的充分肯定。没有中央和基层党委的同心协力,杨箕村就不可能成为全国第一个农村股份经济组织。珠江模式的产生是基层干部群众与省委省政府同向发力的结果。新时代以来,广东积极鼓励基层改革创新,及时向全省推广了广州长者饭堂、深圳“民意速办”平台、茂名高州诉源治理等先进改革经验。
广东75年发展实践证明,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实现良性互动、群众创新创业与干部担当互促共融是地区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引擎。新时代新征程,广东要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充分吸纳基层探索经验,在容错纠错中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用不断完善的制度体系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保驾护航”,在推进实践创新中开创广东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始终坚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接续推进共建共治共享,这是广东不断构筑发展基石的价值追求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价值标准,是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不倦的追求。广东75年发展史是一部党领导广东人民持续走向共同富裕的不懈奋斗史。
新中国成立后,广东按照中央统一决策部署,在农村成立人民公社,建立以农村集体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城市实行生活必需品凭票限量的供给制和全国划一的八级工资制,使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方面实现同等富裕。
改革开放后,广东按照“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独特方法,瞄准成本比较优势,先在毗邻港澳的珠三角大搞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乡镇企业。“珠江模式”由此成为广东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示范,珠三角群众成为乡镇企业发展的直接受益者和共建共享者。这一时期,广东通过出台加快山区、东西两翼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发展县域经济、专业镇等政策措施,搭建“山洽会”“双转移”等平台,有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新时代以来,广东加大力度补齐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发展短板,全力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推动全省2277个相对贫困村全部出列,161.5万相对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先后实施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和“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等建设,城乡融合取得明显成效,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
广东75年发展实践证明,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推进共同富裕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本要求,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坚持分目标逐步推进的重要原则。新时代新征程,广东要立足实现共同富裕的大局,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着力补足城乡、区域、交通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短板,完善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使全省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
始终坚持依靠独特的地缘人缘优势,持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这是广东不断开辟发展空间的重要支撑
对外开放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外部世界联系的状态,是国内经济参与国际分工、融入国际经济体系的具体体现。75年来,向海而生的广东依靠独特的地缘人缘优势,将对外开放融入发展血脉,成为中国对外开放格局中的重要支柱。
新中国成立后,广东根据邻近港澳、华侨众多的特点,制定《华侨投资国内生产事业奖励办法》等政策,以吸引华侨资本、侨汇;建立专门的对外贸易管理机构,开拓外贸渠道。1957年,广交会在广州开幕,经过67年的发展,已成为广东推进对外开放的亮丽名片。20世纪60年代,宝安、珠海、东莞、中山等地在省委支持下积极有效地开展粤港澳边境小额贸易,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东率先对外开放,以建立经济特区探路,由点到面,梯次推进,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随着广州、湛江被列为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设立,广东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在对外开放的带动下,广东率先打破外贸“垄断经营”,争取“侨心”引进侨资,逐步建立外向型经济模式;1992年后接续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和经济国际化战略,鼓励企业走出去,推动经济融入全球化进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有力布局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入推进制度型开放、双向共赢开放,加快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在更高层次参与全球资源配置,推动开放发展实现新飞跃。2023年,广东进出口总额达8.3万亿元人民币,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过5780亿美元,均约占全国的1/5。
广东75年发展实践证明,对外开放有利于取长补短,拓展发展空间,是广东建设、改革的重要法宝。新时代新征程,广东要坚持国家战略引领,实施“五外联动”,全力当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顶梁柱”,建强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链接地”,勇做新征程制度型开放的“探路人”,筑牢开放安全的“南大门”,竭力在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上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执笔:陈雷刚、刘蕊)
(来源:《南方杂志》2024年第18、19期)
责任编辑:杨炳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