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的三个大中型水库包括狮山水库(中型)、镇海水库(大型)和大沙河水库(大型)。这三个水库分别于1958年的5月、6月和11月动工兴建,到1959年底、1960年春相继基本建成发挥效益,1960年2月18日同一天举行了隆重的放水典礼(参加典礼的群众有7万多人)。这三个大、中型水库设计灌溉面积为26.90万亩(相当于开平县1960年水田面积的51%),防洪面积12万亩。这三个水库的兴建,使开平减轻了水灾、旱灾的威胁,为开平的工农业生产发展带来了契机。
一、兴建三个大中型水库的原因及其条件
水灾、旱灾是兴建三个大中型水库最根本的原因。长期以来,开平县经常受到水灾、旱灾的袭击,对工农业带来了极大的威胁,解决水灾、旱灾,也就成了开平人民的燃眉之急。
由于开平属于亚热带气候区,县内各地年均降雨量在1700—2400毫米之间,雨量多集中在4月至9月;每年夏秋季节常有台风袭击,经常出现夏秋涝、冬春旱的现象。全县地形南北部高,中部低,潭江干流从西向东横贯境内中部,每遇暴雨易成洪涝,因此开平历来旱涝灾害频繁。
建国后到1958年,开平几乎每年都受到水灾的袭击。其中较大的是1950年、1951年、1954年、1957年这几年,大雨突袭,潭江水位猛涨,淹浸农田,冲坏小型水利设施无数,给开平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虽然在建国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0—1952年)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开平的水利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除修筑了不少的小山塘、小堤围,建水陂和修复历史遗留下来的破旧工程以外,还兴建了一座中型水库和小(一)型水库12座、小(二)型水库38座,但始终都没有解决好洪涝的灾害。
旱灾也是开平突出的自然灾害。开平北部和南部的丘陵、中部的高亢地带历来怕旱。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水利建设,全县建成了大批蓄水、引水、提水灌溉等工程,但由于县内水利工程分布不平衡,边远的高亢地区仍然缺水,其中水井、苍城、东山、赤水、蚬冈、塘口、沙塘、龙胜等水源缺乏的地方,一遇到旱情就无法灌溉。
开平在1954年和1955年都发生了历史上较大的旱灾。1954年7月,全县106个乡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受旱面积近15万亩,其中严重受旱面积达4.6万亩。在经历了8月份的一场台风洪水灾害之后,10月份开平又遇到旱灾。10月4日,县委召开抗旱除虫紧急会议,此时,全县受旱面积达到51160亩,全县群众只好大搞抗旱除虫运动。1955年4月间,开平再次发生严重的春旱,仅插下秧苗25万亩,尚有半数受旱。县委根据上级指示采取紧急措施,无法车水的地区进行旱播旱插。到5月3日止,全县仍有近20万亩田未能插下秧苗,只好采取“日间种禾,晚上淋水保苗”的办法抢插。
水灾、旱灾给开平带来了严重的损害,因此要使开平繁荣稳定,开平首先必须要过水利关。
开平兴建水库的土地、资金条件。大沙河、镇海、狮山等水库,是在物质非常缺乏、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动工兴建的。
(一)土地问题
在这三个大中型水库中,大沙河水库、镇海水库是最主要的,但是过去水库区土地并不全部是开平管辖的。大沙河水库位于开平西北部,潭江二级支流开平水上游,北与新兴、西与恩平两县相邻。修水库除要淹没当时开平县马冈公社和龙胜公社一些村庄、耕地之外,主要淹没原恩平县大沙公社和尖石公社5个乡(尖石、由江、鹤洲、箕黄、太平)、三个圩(尖石、鹤洲、和平)、41条村庄。镇海水库位于开平东北部,潭江流域镇海水上游,东与高鹤县双合镇接壤,西与新兴县水台镇相邻,南面为苍城联兴管理区。修水库要淹没2个公社(新兴水台、高鹤宅梧)、4个乡(新兴三合,高鹤上桥、闹洞、泗合)、5条村庄。高鹤有的村庄比较富裕,土地肥沃,人们住的是青砖瓦屋。早在1958年11月开平县和恩平县合并以前,大沙河水库库区主要是属恩平县管辖,镇海水库库区主要是属高鹤县管辖,只有狮山水库受淹的东山公社是属开平县管辖。修建这三个水库,总计要淹没耕地2.2万亩,3344户、14547人要搬迁。虽然开平很早就设计了方案要在这些地方修建水库,而这些地方又具有修建水库的地理优势,但是大沙河水库库区和镇海水库库区多数地方不属于开平县,因而解决土地问题成为修建这两个水库的首要问题。
(二)资金问题
资金问题是修建水库的瓶颈,即使有土地,没有资金同样是不可能修建水库。按照规划,大沙河水库要修建的主副坝共14座,其中副坝13座,坝总长有3670米,主坝长167米,坝高19.8米;镇海水库有主副坝共4座,其中主坝1座,长163.5米,副坝共3座,总长476米;狮山水库要修建主坝1座,长450米,副坝1座,长130米。这三个大中型水库合计起来所需的土方、石方、浆砌石、混凝土等是难以估计的,所需的资金在当时来说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而且还有水库移民问题。三个大中型水库的库区内淹没的村庄有53条,受浸人口达到1.4万人,移民安置费按当时每户补偿350元计算,就需要117万元。政府是否能够拿出这么多钱来修建这几个水库和解决移民问题,这是一个难题。再加上解放后的十年来,开平连年遭受水灾旱灾,财政一直相当困难。当时全县的财政收入是:1955年为834万元,1956年为780万元,1957年为817万元,1958年为1064万元,1959年为1175万元。
(三)土地和资金的解决
土地和资金如果不能解决,开平的水库无法建成。1958年,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随后全国水利会议提出“蓄水为主,小型为主,社队自办为主”的方针,并强调在大力兴修小型水利的同时要有计划有步骤地修建大中型水利工程,做到大中小结合。为更好地贯切中央的路线方针,县成立了水利指挥部,由副县长王铁山专抓,统一领导全县的水利建设。
1958年,由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不断深入,“共产风”、浮夸风盛行,全国各地都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大集体了,放开肚皮吃饭,于是把大家的思想都搞糊涂了,认为一切东西都是公社的,无需分你的我的了,而且共产主义好像很快就要实现了。正是这种大气候促成了镇海水库库区土地问题的解决,高鹤县同意让出镇海水库库区的土地来修建水库。
1958年11月,根据上级决定,开平县与恩平县合并为开恩县(1959年1月开恩县改名为开平县。1961年3月,恢复原来的开平县和恩平县。在分县的同时,把原属恩平县的大沙公社划归开平县)。随着两县的合并,很多在水利方面未能解决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原来修建大沙河水库的库区属恩平管辖的,现在已统一为开恩县管辖了,大沙河水库的土地问题终于得到解决。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和“大跃进”与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58—1965年),是开平物质非常缺乏的时期,没有资金就建不成水库。当时修建水库的资金解决方案主要是:1.利用“大跃进”、“共产风”、人民公社化这个大气候,要求各战线、各部门捐资,同时还要求这三个大中型水库的受益区出资来共同筹集资金。2.依靠群众力量进行劳动积累,创造物质财富,修建水库。因为当时所修建的水库坝堤大多是土坝,只要有劳动力,就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开平的大沙河水库、镇海水库、狮山水库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全面进入施工的。
二、三个大中型水库的兴建
为了培养水利设计技术人员,开平县在1956年6月选送中学生21人(其中女生4人)到佛山地区专署水电局举办的水利干部班学习,学期2个月。1957年,国家水利部广州勘测设计院派规划查勘组到开平县帮助规划大中型水利枢纽工程,地、县、区、社都派技术人员参加。这三个大中型水库主要是由开平县的技术人员设计的。工程规划设计人员有伍强兴、谢明、敖耀铭、谢穗梁,工程审核和技术总负责人都是余骏杰。当时由于时间紧迫,这三个工程基本上是边测量、边设计、边施工。
开平县这三个大中型水库,连同分县(1961年3月)后属恩平县的河排水库和西坑水库(分属大、中型),首期工程共需资金2800万元,但当时国家只拨了770万元,尚缺2030万元。在建设资金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开平县委发动各战线、各(乡镇)公社、大队和群众自筹解决。土石方工程,贯彻“谁受益谁负担”的政策,县委把任务分配到公社、大队、生产队。具体做法,一是按田亩、人口分配土石方任务。二是以工抵款、以料代款、以款代劳。
当时全县各(乡镇)公社(1958年9月撤销乡、镇,建立公社)的民工,按照县委统一分配的任务,分别到附近的水库工地参加劳动。参加狮山水库建设的有东山、赤水、蚬冈等公社的民工。参加镇海水库建设的有苍城、沙塘、长沙、水口、月山等公社的民工。参加大沙河水库建设的有龙胜、马冈、塘口、赤坎、百合和恩平沙湖等公社的民工。
尽管兴建水库的土石方任务是硬性分配的,但世世代代经受水旱灾害折磨的开平人民,听到要兴建狮山、镇海、大沙河水库的喜讯后,还是非常高兴,奔走相告,不少人主动要求参加水库建设。马冈公社虎山大队有一位头发斑白、年过半百的社员梁金培,他早已超过民工年龄,但当听到兴建大沙河水库的消息后,却争着要参加水利建设。他说:“建设大沙河水库,根绝水旱灾害,是几代人日夜盼望的大喜事啊!不让我去,怎么行。”出发那一天,他不顾干部的劝阻,硬是挑起铺盖,拿着工具,跟随大家一起上了大沙河水库工地。还有一些男女青年,为了能参加兴建水库而把婚期也推迟了。
全县三个水库工地的民工人数,根据工程各阶段的不同情况和农作物耕种季节,时多时少。1958年8月,镇海、狮山水库全面施工,镇海水库工地有民工1770人,狮山水库工地有民工1550人。这一年年底,三个水库同时动工时,参加施工的有3万多人。水库渠道工程全面动工时人最多。据1959年12月21日《南方日报》报道,当时在开平县四个大中型水库(含分县后属于恩平县的西坑水库)的四条大干渠参加突击施工的有十多万群众。1960年春,大搞三大灌区的渠道和建筑物施工,最高出动15万人,大干20天,占开平全县劳动力的70%。
1959年春节过后,开平发生严重的粮荒,农民以瓜菜代替粮食来充饥。为了保证水库工地民工的生活,工地指挥部除了规定给每个民工每天记4个工分劳动报酬,回生产队分红之外,还给民工补助粮食指标和每人每天补助伙食费2角5分,技工补助4角5分,以保证大家有饭吃。有的民工在水库工地安营扎寨,距离家里比较近的民工则采取朝去晚回的办法。各公社的民工到水库劳动,工具由公社负责解决。为了解决工具问题,各公社党委发动群众,自力更生,就地取材。比如水库工地运土需要大量的车子和竹筐,绝大多数是各个生产队自己砍树、砍竹制作的。
开平县兴建这三个大中型水库,需要大量的钢筋、水泥和木材,以及大批火药、铁钉等,但上级拨来的钢筋、水泥、木材等都远远不够用。县委依靠群众,采取两个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一是清仓和拆旧。清理县人委会各个机关单位的仓库后,清出500多吨水泥,还有铁钉、汽灯等一批物资。除了城乡大力拆旧之外,甚至把机关房子的铁闸、铁门、铁窗柱也拆了下来。同时发动干部群众,外出四处联系,找到钢筋1500多吨,木材4000多立方米。二是就地生产大量器材。为此,县里专门兴建了水泥厂、砖瓦厂。另外在各个水库工地上建立了机械修配厂、黏土厂、木工厂、铁工厂、火药厂等。
1958年底至1959年初,广东省委提出“向工具要劳动力,把工效翻一番”的号召。为此,开平县成立了工具改革办公室,领导全县人民开展群众性的工具改革运动。该运动的主要内容就是大力推广“车子化”。在三个大中型水库建坝工地上,除了相应推广车子化,大量用手推车运土,代替用肩膀挑土之外,广大民工还开动脑筋,大搞工具改革,想方设法提高工作效率。龙胜公社石桥大队的民工,试验用一头牛拉几部手推车运泥,平均日工效达到10个土方。马冈公社党委书记试验用牛力代替人力拉耙平土,平均每天工效从一两个土方增加到7个多土方,他们的经验在工地上得到大力推广,人们的劳动强度大大减轻了,工程进度加快了。
据统计,在三个大中型水库工地上制成使用的有手推车10134部、四轮木轨车355部、牛车2206部、木犁13650部、木勃具23347个,出动耕牛23082头,整个施工过程基本上实现了取土用爆破,运土车子化,牛力代人力,提高了工效,节省了大量劳动力,加快了工程进度。
1959年3月间,正当开平人民热火朝天地进行三个大中型水库建设的时候,朱德委员长路经大沙河水库,下车到工地进行视察。他十分认真地视察了水库的地形和施工状况,详细询问了有关工程进展情况、群众情绪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加快水库工程建设作了重要指示,强调要贯彻执行党的总路线,加强工地的政治思想工作,开展以工具改革为中心的技术革命活动,多快好省地建设水库。朱德委员长的亲临和指示,给水库建设大军以巨大的鼓舞。
在广大民工积极开展工具改革、努力提高工效、加快工程进度的同时,工地上的技术人员也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为水库的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比如,大沙河水库水头高,水压大,流量大,在设计放水开关工程时,如果用平板闸门开关,就要用30吨启闭机才能把闸门吊起来。这样,仅购买启闭机就要花3万元,而且当时也很难买到。工地技术人员通过参考有关资料,搞技术攻关,结合水库的具体情况进行精心设计,把平板闸门改为圆筒式启闭闸门,只用5吨启闭机就可以把闸门吊起来,同时把圆孔的放水涵管改为正方形。这样一来,既为水库建设节省了27000多元资金和一批钢材,也为今后高水头闸门设计积累了经验。
在各公社、大队的民工奋战在水利建设工地的同时,开平县各战线、各部门也积极配合,大力支援水利建设。1959年11月23日晚上,县委书记李振卿在全县水利建设动员大会上,作了题为《组织十二万大军,突击五天,坚决完成四大渠道工程》的广播词,其中就要求工业、交通、财贸、商业、机关团体、城镇居民等各单位要大力支援水利建设;学校(中等学校)的学生、城镇居民,具体要求每人做30至50个土方,其中中学生在支援时间上规定1至2天,不超过2天。
赤坎华侨机械厂按照县委要求,要给水库工地赶制2000把十字镐、3000把燕尾锄,职工们纷纷表示要提前完成任务。全厂的车工、钳工等立即投入战斗;大胆革新,并采用流水作业法,提高了工效三倍多,40天的任务只需20天便完成了。长沙经管部则积极组织货源,运到工地,做好水利建设的后勤工作。他们把82人划分为运输队、供应队、统一调拨队等专业队,固定人员,分片包干,把货物送到各工地,同时听取群众意见,在民工集中的地方,增设5个固定供应点和22个流动摊子,这样几天时间,共销售咸料7300多斤,糖饼2300多斤,煤油3100多斤,电池229打,竹筐一大批,销售金额达15000多元,有力地促进了水利建设。
在三个大中型水库兴建过程中,还经常会碰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1959年5月15日,正在施工中的狮山水库遇到特大暴雨袭击。5月16日至17日,降雨量766.98毫米,17日上午9时,主坝被洪水冲崩108米,副坝崩20米。赤水公社在17、18日两天成了泽国。靠近水库的坪新大队的茅坪、长塘、狮山头三条自然村及悦宁大队南蛇村首当其冲,受害最重。5月27日,县委派副县长王铁山带领全县各公社(包括原恩平县的公社)支援队7000多人,赶到狮山水库进行抢修。经过一个多月的日夜奋战,终于抢在龙舟水到来之前,把冲崩的两条大坝修复。
开平三个大中型水库同时动工,工程巨大,原计划库区工程两年完成,但在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结果一年零二个月就基本完成。1960年春,大搞三大灌区的渠道和建筑物施工。在劈开上百座山头,开凿了168公里的干渠和近700多公里的支渠,有无数斗渠、毛渠,修建了几百座渡槽、倒虹吸管、地下涵、节制闸、公路桥等建筑物之后,开平人民日盼夜盼的狮山水库、镇海水库、大沙河水库终于修建起来并发挥效益了。
但工程设施不够完善,还存在很多隐患。比如大沙河水库的主坝和灯山副坝是建在深砂层透水基上,加上施工质量差,因而坝基渗漏严重,坝后河床出现较大面积的冒水;灯山副坝的防浪浆砌护坡石曾多次被台风冲坏;泄洪闸因转弯效能不好需要限制泄洪流量;主坝放水涵管及套筒闸门也存在问题。当然,这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限制而造成的。其他两个水库也存在同类的问题。在以后很多年的时间里,开平县委、县政府又组织人工对水库工程进行巩固、提高,重点搞好水库灌区配套,使之达到设计标准,以充分发挥工程效益。省市有关部门也从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据统计,大沙河水库工程到1976年止,共完成土方464万方,石方9.29万方,投工614万工日,工程总投资1933万元,其中国家投资946万元。镇海水库工程到1976年止,共完成土方430万方,石方6.01万方,投工530万工日,1987年统计,工程总投资1237.3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78.3万元。狮山水库工程到1976年止,共完成土方412万方,石方2.5万方,投工456万工日,1987年统计,工程总投资531.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19.8万元。
三、三个大中型水库的历史作用
三个大中型水库的建成,使开平的水利建设进入一个新纪元,为开平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作用是巨大的。
第一,有效防御了自然灾害,保证了农业生产。三个大中型水库的建成,大大减轻了开平的水灾、旱灾,使全县15个公社(开平县共有19个公社、镇)和恩平县的沙湖公社得益。1985年,这三个水库可灌溉面积共达26.21万亩,占全县水利设施现达灌溉面积的一半和全县水田面积的56%,其中旱涝保收面积20.64万亩(占全县旱涝保收面积的72%)。另外防洪面积达到12万亩,其中,大沙河水库可灌溉13.95万亩,旱涝保收11.77万亩,防洪6万亩;镇海水库可灌溉8.33万亩,旱涝保收6.97万亩,防洪3.5万亩;狮山水库灌溉3.93万亩,旱涝保收1.90万亩,防洪2.5万亩。
自三个大中型水库发挥效益后,开平的农业生产不断发展。1960年开平的农业总产值为2874.24万元,1962年为3690.66万元,比1960年增加816.42万元。1963年农业总产值为4117.59万元,比1962年增加了427.93万元。到1964年农业总产值已达到4571.46万元。大沙河水库下游过去是易洪涝地区,由于水库控制集雨面积217平方公里,暴雨洪水期间水库可调蓄水量削减下游洪峰,减少了下游的洪涝灾害。1981年7月1日这场暴雨洪水,水库拦蓄水量4400万立方米,没有开闸排洪压力。开平县1969年碰到百年一遇的秋旱,7—10月总雨量只有370毫米,但由于有几个大中型水库和其他蓄水工程调节,是年晚造还是夺得大丰收。1977年春旱,是开平县历史上罕见的大旱。旱期从1976年10月起至1977年5月中旬止,共230天。在此期间,只降雨70毫米,但这一年开平全县水稻平均亩产首次跨过千斤(达1005斤),总产比1976年增产8000多万斤,单产、总产都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第二,三个大中型水库成为开平又一宝贵资源财富。三个大中型水库除了能够防洪、灌溉外,还为开平提供了发电、造林、供水、养殖等综合性物质资源。大沙河水库养的鱼,年产量达3400担。库区办起的林场,植林面积达10万亩。1973年大沙河水库建主坝坝后电站,装机容量1890千瓦,还先后在鬼仔塘副坝和龙胜副坝建两座坝后电站,合计装机容量180千瓦。这三座水电站年发电量450-600万千瓦时;镇海水库年发电量约为200万千瓦时;狮山水库年发电量达100万千瓦时。三个大中型水库大大丰富了开平的电力资源。
三个大中型水库又是开平的自来水供水资源。由于大沙河水库水清洁卫生,无污染,是最理想、最卫生、最顺民意的水源。1993年3月和1995年1月,由县委、县政府耗巨资建成大沙河第一期和第二期供水工程。此供水工程在无加压情况下流,日供水能力为9.5万立方米,加压后日供水量可达14万立方米,可解决三埠城区及沿途圩镇35万人的饮用水和工商业用水需要。同时镇海水库作为开平自来水供水的水源,是开平供水的有效补充。
三个大中型水库又为开平提供了一个风景旅游资源。这三个大中型水库特别是大沙河水库具有优美的大自然风光,山青水秀,景色迷人,空气清新,环境幽静,配以侨乡的文化特色,不失为一个优秀风景旅游区。20世纪90年代,开平市在大沙河水库建成的孔雀湖度假区,区内食住玩乐设施一应俱全,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新景点。
(注:本文中1958年11月至1961年3月间的数字,仅指原属于开平县的数字,已不包含恩平县部分。)
(作者:周适民 熊日升)
来源:《广东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