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西农垦事业的开拓
发布时间:2023-07-26        来源:人民网       

粤西地区位处祖国大陆南陲,冬短夏长,高温多雨,适于种植多种热带作物;历史上从未大规模开发过,即使近代民国时期,当时的省政府及民间一些有志之士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也曾试图开发,但都以失败而告终。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鉴于当时帝国主义对我国实行全面禁运、封锁,抗美援朝战争以及即将来临的工业化建设对重要战略物资——橡胶的急需,中央及时决策:开发南疆,发展橡胶业。据此,粤西地区以雷州半岛为重点的大规模橡胶种植随之展开。40多年过去了,以橡胶种植为先导的粤西农垦事业,经历了第一次大发展与大调整(1952—1957)、第二次大发展与大调整(1958—1965)、曲折中前进(1966—1976)和稳步前进(1978至今)这几个发展时期。而建国初期高雷地区橡胶业大发展大调整,为粤西农垦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对粤西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回顾当年创业之艰辛、曲折,党的正确领导,人民群众的奋勇开拓,仍将给人们许多有益的启迪。

1951年8月31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100次会议通过《关于扩大培植橡胶树的决定》,要求1952年至1957年,以最快的速度,在广东、广西植胶500万亩,其中400万亩应于1954年完成,同时,确定此事由陈云副总理主持,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叶剑英直接指挥。9月,陈云和叶剑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华南垦殖局筹建工作会议,决定了有关组织机构、发展规划和科研工作等方面的事项。

在此之前,1950年9月间,省人民政府曾指令省府办公厅、工业厅、林业厅、侨委会等部门,邀请中山大学、省橡胶业公会的有关专家、教授共26人组成考察团,前来高雷地区及海南岛考察。9月8日考察团会同髙雷地委和专署,召开了高雷地区各县干部会议,由地委书记刘田夫、专员李进阶主持,各县的县委书记或建设科长参加。考察团的负责同志传达了中央及省政府拟在高雷地区发展橡胶树的指示精神,并了解了当时高雷一带尚存橡胶树的分布、生长状况,以及可垦荒地的面积等情况。在会上,刘田夫代表地委、专署做了积极的响应,并布置各县组织力量配合考察团做好调查,以及向广大群众广泛宣传种植橡胶树的重要意义。此次调查完成后,专署即设立了橡胶研究委员会。

1951年秋,高雷专署召开各县县长参加的种植橡胶树的专门会议,传达中央及华南分局关于种植橡胶树的指示与决定。通过学习,大家深刻认识到橡胶事业对国家建设的重要意义,把它当作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纷纷表示决心完成。9月26日,高雷专署又派员赴海南岛考察橡胶树,带回苗木210株,种子75公斤,分发阳江、茂名、化县等县试种。

1951年11月下旬,叶剑英(当时兼任华南垦殖局局长)到粤西视察,在徐闻县见到了以往归侨引种尚残存的橡胶树,当即指示要加强抚管、保护;后到茂名县城高州,又察看了解放前存留下来的三株橡胶树,并指出“从这里开始,一直往南都可以种植橡胶”。

1951年12月,中央林业部组织苏联专家,以及中山大学、金陵大学等院校一批师生到雷州半岛进行早期实地勘察;临出发前在广州中山大学召开誓师大会,叶剑英到会讲了话。

1951年12月6日,高雷地委召开第一次垦殖工作会议,宣布成立高雷垦殖分局,刘田夫兼任局长;并决定在徐闻、海康、遂溪、茂名、化县等县成立垦殖所,由各县的县委书记兼任所长。

1952年元月,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三军转业干部99人及土改工作队干部300余人,调入高雷垦殖分局及所属各垦殖所,为下一步的大规模勘察、测量做准备。

1952年2月,华南垦殖局从广州市迁来湛江市赤坎区南华酒店办公,后于1954年6月搬回广州沙面。

1952年3月,党中央、政务院从华北、华东、华中等地各院校调集师生约2000余人,集中于湛江,经短期动员、学习,然后编队分赴海南、粤西、桂南各县全面进行勘查、测量、规划。至7月底止,粤西地区共完成勘察、测量、规划的土地约200余万亩,以徐闻、海康、遂溪三县较多,各为30余万亩。为此,地委曾向各县县委下达紧急通知,指示各县务必保证此次测量、规划任务的完成。当时勘察、测量队所到之处,都受到了县、区、乡各级党委、政府与广大翻身农民的热情接待与支持,都有当地干部做向导,所需民工都能随叫随到,按时按数集中;且对勘测队所遇到的一些生活困难,也能尽力给予解决。全体勘测队员都以饱满的革命激情,头顶烈日,风雨无阻,穿行于草原、密林之中,跋山涉水不畏艰苦,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在短期内完成了数百万亩大面积的勘测规划任务;而且这批师生本身也经受了一次艰苦野外作业的锻炼,其中不少人还是有生以来的第一次。

1952年3月,政务院和中央军委决定抽调人民解放军2万人,组建成林业工程第一师、第二师(简称林二师)和一个独立团,到海南、高雷和桂南垦殖橡胶树。8月,林二师各团经过长途跋涉,相继到达指定位置。按照“先大陆后海南,先平原后丘陵,先机垦后人力”的指导方针,集中人力、机械先开垦雷州半岛。林二师四团进驻海康,五团进驻徐闻,六团进驻遂溪。4日,该师副政委、老红军陈文高即在全师营以上干部会议上作了《关于垦殖、政治工作几点意见》的动员报告。

林二师到达雷州半岛之后,即以这支部队的全体指战员为骨干,广泛招收民工,不仅有粤西各县的翻身农民,还有粤中、粤东各县动员来的翻身农民,城市居民、归国贫侨等总数约10万人。在战士们的带领下,使用当时苏联支援的拖拉机,掀起了热火朝天的开荒、育苗高潮。当时,不仅开荒,抢运橡胶种子、播种育苗的任务十分繁重,而且生活条件也极为艰苦。吃住在野外草棚里,披荆斩棘,劳动在烈日下、风雨中,每天工作都在10小时以上,夜里还要站岗放哨保卫住地和橡胶苗圃;而且还要支持当地正在激烈进行的土改斗争,部队不时还需派出武装人员参加当地土改运动的清匪战斗;以及清理极少数混进民工队伍里的阶级敌人,揭露和平息他们制造的混乱。除此之外,还要和老虎、毒蛇以及流行疟疾作斗争,有的同志甚至为此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支经过战火考验,具有高度组织性、纪律性的人民军队做骨干,才得以能够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开垦出了荒地近百万亩,抢运橡胶种子61.8万斤(因为橡胶种子成熟后,7日之内不播下地,就会损失发芽能力),育出橡胶苗7000余万株,且当年秋天定植了1500万株,另外还育出了上亿株防风林苗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也都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积极参与、支援了当时如火如荼的大开荒、大育苗。除出动大量民工到垦殖场参加开荒之外,还发动广大翻身农民编织、运送了数千万只橡胶育苗用的小竹篓。每日从清晨到黄昏,肩挑小竹篓送往各育苗地的人群络绎不绝,蔚为壮观。当时还提出了“一粒橡胶种子一两黄金”、“一株橡胶苗就等于一个新中国的儿童”的口号,号召、激励大家珍惜有限的种苗资源。

林二师到达之后,师部即与高雷垦殖分局合署办公,各团部即与所在县的垦殖所合并办公。10月份师部与高雷垦殖分局正式合并。当时各营部即为一中心大垦殖场场部,各连部即为各垦殖场场部。随后,除部队原有的干部外,又陆续调人大批的地方干部,充实了粤西农垦的各级组织机构。林二师的师、团、营三级皆有党委会,连队有党支部,因而粤西农垦事业创建之初,从上到下都有完善的党组织领导机构,从而保证了上级党委各项决议的顺利贯彻和带领广大农垦职工克服种种困难,不断前进。

到1952年底,粤西地区共建立了10个垦殖所,154个橡胶垦殖场,其中面积较大的有60多个,分布于徐闻、海康、遂溪三县,还建立了8个拖拉机站,有拖拉机200多台,全分布在雷州半岛。

1953年朝鲜战争停火,国际形势有所缓和。同时1952年秋种下的橡胶小苗,在没有完善的防护林网庇护下,经过一冬寒风的袭击,大量死亡,残存者在常年海陆风吹动摇摆之下,也枝叶破碎,生势很差。有鉴于此,中央及时决策,提出了“提高质量,增加产量,改善经营,降低成本,巩固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据此,1953年夏季,华南垦殖局提出了“大转弯”的“加强、精简、合并、裁撤”的具体方针。此时人们也深刻认识到了,种植橡胶树必须“依山靠林”以为屏障,因而把发展的重点由大陆转移到海南岛,从沿海平原转移到丘陵山区。粤西地区则由徐、海、遂三县北移至茂名、化县、阳江等县。

为实现这次战略性的大转移,首先是需要妥善资遣一大批工人;然后是按照“依山靠林、适宜植胶”的标准,对已开荒和已规划尚未开荒的土地进行一次全面细致的复查和再规划。最后根据新的规划,调配人力,重新组合垦殖场。前后历时两年多,始顺利完成这一次“大转弯”。

1953年6月,华南垦殖局召开第四次垦殖行政会议,正式部署“大转弯”的工作。会后,各垦殖分局、垦殖所、垦殖场层层动员贯彻。资遣工人的任务繁重,且有时限要求,还要做到“走者愉快,留者安心”。当时粤西农垦有民工约10余万人,除选拔小部分出身成份好、阶级觉悟高、工作积极、年轻力壮的转为固定工之外,多数发给2—3个月的工资作回乡转建费、路费,资遣回原籍;并分县做好花名册送行署及原籍县人民政府,以便妥善安置。由于农垦系统各级党组织认真、细致地做好思想动员及选留工作,以及地方党委与政府的大力支持,真正做到了去者愉快留者安心,分别时相互勉励,保证以后都要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为建设伟大的祖国而努力工作。此次“大转弯”共资遣了8.6万多名民工,选拔留下来转为固定工的约2万余人。在此期间,1954年2月,林二师正式集体复员、转业,垦殖分局成立了部队转建委员会,在当地军分区的帮助下办理转建事宜。此项工作也做到了有序不紊,一切行动听指挥,顺利圆满的完成了。

从1953年下半年至1955年上半年,两年间,农垦各级领导及广大技术人员和工人骨干,反复走遍了当时垦区所规划的200余万亩土地,一山一水皆反复多次查看过。根据“依山靠林”和“土壤肥沃度”,将林地划为三等:有大山、高丘陵做屏障,寒流难进易出,或有次生林做屏障,土地也较肥沃的,则列为甲等林地,继续植胶,土壤较肥沃、平坦,但一时尚无防风林可资屏障的,则划为乙等林地,先改种其他经济作物;暂不具备植胶条件,需要先种防护林和绿肥以改良环境的,则划为丙等林地。各垦殖场也依据各类林地面积的多少不等,而划为甲、乙、丙三类。此后,经过40年间数十次风寒灾害的检验,证明当时这样深入实际的调查、规划绝大多数是准确的,这也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基本建设程序。当时划为乙类林地的,在60年代初人工种植防护林成长后,也多数陆续植了橡胶树。与此同时,不断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将原来苏联专家建议的每300亩一个大方格林网,逐次缩小为每方格20—25亩正方形的林网,有效的遏制风寒、减轻了灾害损失。

在上述复查、规划林地的基础上,1955年冬至1956年夏,在湛江专署及所属各县人民委员会的统一领导、布置下,由各垦殖场的工作人员与当地区、乡干部、群众代表,共同协商,按照有利于发展生产,加强团结的精神,对垦殖场的用地进行了地权处理,划定了垦殖场与附近农村的土地使用界线,签订了划界协议书。同时,在遂溪等处划出了已开荒而不宜植胶树的土地10多万亩,移交给林业部门组建雷州林业局。就此形成的有关地权的图册、文书等,经各县人民委员会审查同意后,再由专员公署行文批准,完善了法定的手续。

由于开发规模的缩小和开发重点由南(徐、海、遂)而北(茂名、化县、电白、阳江)的转移,农垦基层组织也随之几经变动,1952年时各县设置的垦殖所,在此期间相继撤销,只是在阳江县委会内保留了一个编制有限的垦殖部,作为垦殖分局的派出机构。

1952年冬已颁建制番号的181个垦殖场,其中已初具规模的为151个。在此两年内一再调整合并,由100多个调整为59个,最后定为28个,经国家农垦部于1955年秋批准正式命名,一直沿袭至今。1952年大开荒时设置的垦殖场,此时都缩编为分场(或作业区),而原来的分场则缩编为生产队(也就是基层居民点)。机构调整,人员必然要大流动。广大农垦职工真正做到了一切服从党的安排,能上能下。垦殖所的领导下到垦殖场任场长,原来的场长改任分场长或一般职员,原来的分场、生产队职员则纷纷充实到工人队伍中去;能进(城、镇)能出(下到乡村、荒野),人人皆以服从革命工作需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为光荣;对少数“讨价还价”、行动不坚决者,皆以为耻;个别惧怕艰苦、贪图享受,不服从调动者,经教育仍不改正,则执行纪律服从上级决定。当时垦区的党员、领导骨干多数是解放军转业复员过来的,他们身教重于言教,起到了表率作用。

从1953年夏至1955年夏,这两年的“大转弯——大调整”过程中,农垦各级党组织切实认真抓紧了对农垦第一代工人的培养教育。在短短的两年之中,经过斗争实践的锻炼,这批以翻身农民出身为主体的新一代农垦工人,其阶级觉悟普遍显著提髙;一批先进积极分子,也就在此时加入到了共产党的行列,壮大了农垦各级党组织的队伍。在此后的30多年中,经过战火考验的老兵以及农垦的第一代工人,始终是农垦职工队伍的骨干,在党的领导下,他们带领广大农垦职工,战胜各种灾害与困难,用他们宝贵的青春和汗水奠定了粤西农垦的基业,后人对此当永志不忘;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当年的拓荒者现在年事已高,大都已离开了工作岗位,有的已经辞世而去,但由他们之手而开创的粤西农垦事业,正在由后来人加以发展,使之更加繁荣、壮大。

在“大转弯”的期间,粤西农垦连续经历了两次百年难遇的特大自然灾害:一是1954年秋的特大台风;二是1955年春的特大寒流。1954年8月29日,5413号强台风在湛江市与海康县之间登陆,各农场普遍经受了10—12级大风,种下不久的橡胶苗树头,根部的地面,普遍被摇成了个碗口大的洞,嫩芽被吹断,叶片被风吹破,脱落者甚多,有的全株倒伏。遂溪、湛江、电白、阳江各农场的草房全部倒塌,简易砖木结构的房屋也有倒塌的,且有人员伤亡。但台风一过,职工们首先想到的是抢救橡胶树苗,加班加点扶苗、培土,增施肥料,然后才是抢修草房、整理自己的衣物。其情其景,感人至深!1955年元月中旬,罕见的特大寒流又袭击而来,粤西各县的最低气温,普遍降至零度以下。刚经历过风灾的橡胶小苗,由北至南普遍被冻枯至地面。此事引起中央的重视,随即派遣了中国科学院和许多大专院校的教授、专家南来,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抢救措施。农垦广大职工在各级党组织的教育带领下,人心安定,毫不气馁,更不吝惜汗水,经过一年的艰辛、精心护理,被冻枯的橡胶苗90%以上又萌芽,苗壮复生。这批几经灾难的橡胶树,在60年代初先后投产,正式割胶,为我国的工业生产提供了自产的橡胶原料。真是一滴胶水千滴汗,来之不易!

1955年,在抢救寒害橡胶树苗的同时,粤西农垦学习东北农垦企业化办农场的经验,开展了以“清产核资”与“经济核算”为中心的企业化运动,并在全区重新确定了28个大型农场的体制,同时建立了场一级的基层党委。从此,粤西农垦由事业管理体制转为企业管理体制。在转企业化时,通过调查,制定了各项劳动、物资消耗等定额,试行过计件工资,建立了技术、计划、财务等管理制度,开始实行生产责任制和经济核算、计算盈亏,立即初见成效。

1956年,在进一步健全农场部职能科室和继续改善经营管理的同时,又根据1955年特大寒潮袭击的经历,各农场贯彻、执行了上级决定的“橡胶为主、多种经营、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生产方针,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在抚育管好幼龄胶园的同时,扩种了许多生长期短、收益快的经济作物,如种植了9万亩热带作物(主要是剑麻、香茅),6万多亩粮食,甘蔗、花生各万余亩;还饲养了近3万头猪、3千头牛,增强了农场的经济活力,也改善了职工的生活。拓荒之初,职工都是住在简易草棚子里,仅能略避风寒而已。1956年下半年,多数员工陆续搬进了砖瓦平房,摆脱了“居无屋”的困境。开垦之时多数农场无公路可达。1956年底,大多数农场场部都有土公路可达了。

随着生产的发展,农垦职工不但显著的改善了生产条件和物质生活,而且精神文化生活也得到了提高、充实。基层工会和共青团组织,举办了各种政治、文化、技术学习班,农场职工日间劳动在山野上,晚间回到居住地学习于煤油灯下。此时农场职工普遍思想安定,都以农场为家,共同辛勤劳动,齐心指望橡胶树快长大,早日割胶,早作贡献。

粤西农垦当年之所以能克服种种困难,首先是党中央的决心和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以及地方党委、政府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热情积极的支持。其次是有一支人民军队做骨干队伍。在建国初期形势紧迫、任务繁重的情况下,三四年内创建这么一个分布于十余个县市的大垦区,没有人民军队集体转业屯垦并组织带动广大农垦工人前进,是难以实现的。此外,在工作指导上,勇于实践、善于及时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一切从实际出发,也是粤西农垦开拓之初第一次大调整得以顺利完成的主要因素之一。开拓一项新的事业,因缺乏经验向别人学习是必要的,但应“因地制宜,一切从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出发”。粤西农垦开拓之时,在橡胶树种植技术方面,“防护林网设置”、“用篮播小苗定植”……都是学习前苏联及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做法,其后经过广大职工多年实践和不断总结,才逐步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适合自己国情、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一套办法来。

以建国初期大发展大调整为基础创建的粤西农垦,四十多年来共开垦了200多万亩原为莽林、荒原、野岭的处女地,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

——向国家提供了约50万吨橡胶,20多万吨剑麻,近100万吨糖和90多万立方米木材,以及许多其他的农、林、畜牧产品。国家累计给粤西农垦投资了10.37亿元,至1991年止,粤西农垦已通过上交利润、折旧费、缴纳税金等方式为国家提供积累约13亿元。

——40多年间接纳了各级政府安置来的退伍军人、归国难侨、水库移民、“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越南难民等近10万人,仅1958年就安置了廉江县鹤地、武陵、长青三座水库及高州水库的迁安移民达3万余人。

——在雷州大地以及高州、化州、信宜和两阳的丘陵山区,共种植了近百万亩橡胶、50余万亩森林、10余万亩果树与茶叶,为绿化粤西作出了贡献。

——在粤西大地,南起雷州半岛平原,北至信宜,阳春山区,兴建了1200多个新的居民点(生产队),这些地方历来是人迹罕至野兽出没之所。修筑了数千公里的乡间土公路来连接这些居民点,也方便了沿线的村镇。还给这些农村带来了机耕、电影、医院……,对农场周围的农村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

——在将近半个世纪的建设社会主义征途中,农场与周边的农村,始终相互支持。每个农场都在不同程度上,为周边的农村提供过优良种苗、代耕土地、传播先进技术、帮助兴修水利、电力……等。农垦局为支援粤西兴建鹤地水库,出动人员、汽车、拖拉机。为支援地方发展民营橡胶,除派出技术人员指导外,前后共拿出资金130万多元给予支持。

——1958年兴建了粤西第一家现代化的糖厂——广丰糖厂。此外,还在粤西兴建了四座较具规模的机械厂,两座中型水泥厂、国内第一家模压木家具厂——碧丽华家具厂……促进了粤西经济的繁荣。

——粤西农垦广大职工,常年劳动生活在原野山岭之间,风里来雨里去,披星戴月,开山辟地修筑梯田,兴建胶园、家园,数十年如一日,始终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图强不息,保持与发扬了我们民族勤劳、勇敢的美德,广为粤西城乡人民所传诵,这也是一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今天,粤西农垦广大职工发扬过去艰苦创业精神,沿着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开拓新的局面,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湛江农垦局

                                  来源:《新中国成立初期广东若干历史问题探讨》,中共党史出版社2003年版

   

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新媒体矩阵
广东党史微信
广东党史视频号
广东党史与文献研究微信
广东党史抖音号
南方+党史精读微信
红讲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