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外向型经济作为一种经济与贸易发展形态,主要是根据一国或一个地区的经济体制与政策偏向程度来定义的:即一国或一个地区的体制与政策是判断其经济与贸易偏向的基本标准。这里有两对不同的范畴,即开放型经济与封闭性经济、外向型经济与内向型经济。1978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由封闭走向开放。197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以〔1979〕50号文正式批准广东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广东的改革开放先走一步。广东外贸体制改革先走一步,实行“外贸大包干”的探索,广东开始走向对外开放。1984年9月国务院批转经贸部《关于外贸体制改革意见的报告》确定了外贸体制改革的三原则,即政企分开;外贸经营实行代理制;实行工贸结合、技贸结合、进出口结合。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城市改革的全面展开,对外开放也开始全方位的扩大。广东继续推进外贸体制改革,采取“以外经促进外贸发展,以外贸增强外经实力”的策略和“两头在外,以进养出”等措施,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对外开放进入了“三资”企业和生产性外向型行业快速发展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阶段。
一、广东确立外向型经济战略
(一)改革开放初期外贸领域取得的变化和成绩
197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广东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为广东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获得了国家政策层面的支持,拥有政策的优势。广东省充分运用中央给予的政策和措施,实行“改革、开放、搞活”的经济方针,大胆在体制机制上创新,为全国的改革开放探路,在对外开放中拔得头筹。创办深圳、珠海、汕头三个经济特区;改革计划经济条件下僵化的外贸管理体制,理顺外贸行政管理体制,把省对外经济工作委员会与省外贸局的行政管理机构合并,组建广东省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调整原外经委、外贸局的直属单位职责划分及其隶属关系,理顺了广东外贸的行政管理机构,做到统一领导,协调一致。首创“外贸大包干”管理体制;改革出口商品价格体制;率先设立境外企业,在香港设立“窗口”公司;积极开展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等“三来一补”业务,大力发展中外合资经营、中外合作经营和外商独资经营的“三资”企业。开放广州、湛江两个沿海城市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建立广州、湛江两个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结构逐步向开放型、外向型发展。1950—1978年,广东出口累计达131.26亿美元,而对外开放的短短6年(1979—1984年),广东出口额累计达到143.42亿美元,为开放前29年总和的109.26%。1950年出口值为1.09亿美元,用了28年时间,1978年才达到14亿美元,而开放后的5年,即使出现出口三年徘徊,1984年还是达到33亿美元。1985—1987年,外贸出口连续三年大幅增长,这时期出口创汇和利用外资规模居全国首位,外贸在拉动经济增长和扩大经济规模上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二)进一步提高对利用外资战略意义的认识
经过前5年的对外开放,广东上下对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外资弥补建设资金、技术、管理经验不足的重要性有了全新的认识。“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它在现代条件下,已经成为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一种通常的对外经济合作的方式,也是很多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它不存在打击民族工业、削弱自力更生能力的问题,恰恰相反,它有利于争取时间,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因此,利用外资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远的战略方针。……所以,我们一定要进一步加深对中央关于利用外资这个战略意义的认识,要有紧迫感,积极打开我省利用外资的新局面。”
20世纪80年代中期,正处于由“进口替代”向外向型转变的关键时期,广东省对外向型经济内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1986年以来,国际经济形势出现了较多有利于中国的新变化。美元贬值、日元升值,韩国和台湾货币升值,这些国家和地区急需对外输出资本,调整产业结构,这对中国是及其难得的外部良好的发展机遇。1986年,国务院主要领导视察天津、山东时指出:“就我国沿海地带而论,则应积极发展并逐步转入外向型经济,为国家创造更多的外汇。那些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国家和地区的优势,我国沿海地带大体具备,有些条件还比人家好。”这就明确了我国沿海地区的发展方向是积极发展并逐步转入外向型经济。此时广东的外贸出口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个大规模井喷时期,1985-1987年,外贸出口连续三年大幅增长,这时期出口创汇和利用外资规模居全国首位,外贸在拉动经济增长和扩大经济规模上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不论从国际环境、国内的政策偏向、省内实情以及全省的氛围都具备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条件,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
1987年3月,省委五届六次会议指出:我省毗邻港澳,地处对外开放的前沿,建立外向型经济,扩大出口贸易,是我省经济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建立外向型经济,开展外引内联工作,发挥两个扇面的作用,这是广东经济的特点,也是我们的优势。1987年8月,常务副省长杨德元受省委、省政府委托主持召开了“改革、开放、搞活”理论研讨会。会上争论最激烈的是广东经济发展战略问题,是以内向型为主,还是以外向型为主?这场争论被称为“北上(面向国内市场)南下(以港澳为跳板伸向远洋市场)”大讨论。最后,广东省外经贸委以大量的数据和资料说服了与会者,使大部分人意识到广东已经具备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条件,只有参与国际竞争,才能发挥比较优势。对把外向型作为广东省经济发展战略,有了统一的认识。10月,省委书记林若出席全省经贸工作座谈会,在会上专门论述了外向型经济战略,他强调:“我们要确立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我省地处沿海地带,在新的机遇面前,只有采取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才能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才能摆脱落后状态,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他还分析指出:广东省为什么要建立外向型经济,以及怎样建立外向型经济。广东省委把广东经济发展战略定位为外向型发展战略。
1987年,广东省政府制定走向2000年社会经济发展基本战略指出: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国内市场为依托,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快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进程。1988年9月,广东省政府作出有关加速发展外向型经济的17条规定,其中包括允许将国内现有企业交由外商承包,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审批权限,允许私人企业承接对外加工装配和补偿贸易业务等等。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提出广东今后要加快发展,20年内赶超亚洲“四小龙”的发展目标。省委、省政府决定把外贸出口作为“龙头”,动员全省上下为之奋斗,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快实施以质取胜、市场多元化、科技兴贸以及国际化战略等,逐步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1998年省委第八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实施“外向带动”战略。指出发展外向型经济是广东发挥优势的强省之路。全省要进一步发挥毗邻港澳、华侨众多的优势,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水平的开放新格局。
二、广东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主要对策
(一)扩大开放范围,形成外向型经济的地域基础
在中央领导下,广东根据不同的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采取区域推进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外向型经济的广度和深度。1984年12月,中央认为经济特区、开放城市是“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应当起到外引内联的枢纽作用,并进而提出开放珠江三角洲等沿海地区,形成一个对外开放的经济地带。这个想法得到了邓小平的赞成。1985年2月,中央批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带开辟为经济开放区,制定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发展政策。1987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广东扩大了珠江三角洲开放区的范围,在原来的3市13县的“小三角”的基础上增加11个县市,成为珠江三角洲的“大三角”开放区。
同时,把韩江平原、鉴江平原和雷州半岛等的19个县市划为沿海经济开放区,从而使开放区的范围扩大到47个县市。加上原有的深圳、珠海、汕头三个经济特区,广州、湛江两个沿海开放城市和海南岛,使广东东至福建、西到广西的整个沿海地带都成为经济开放地区,面积达11.6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56%,人口达4400多万,占全省总人口的68%。1988年6月,国务院批准广东东西两翼沿海地区列入经济开放区范围,使广东的沿海经济开放区扩大到全省57个市县。1992年春天,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之后,国务院为了支持广东20年赶上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发展水平,同意将梅州、河源、韶关三市列为经济开放区。1993年,广东经国务院批准先后成立了惠州大亚湾、广州南沙等2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从1979年至1993年,“分层推进——产生流动——促进发展”的机制形成了,广东范围内多层次的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开放格局。
大珠江三角洲地区
(二)改革外贸体制,为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运行机制
1984年,广东外贸重归统负盈亏的旧体制。回到旧体制后,广东在外贸改革方面的自由度虽有所减少,但是在“特殊政策、灵活措施”这一总体方针保持不变的大环境下,广东的外贸体制改革不仅没有停下来,反而加大了前行的力度。
第一,进一步向地市一级下放外贸经营权。随着“大包干”政策的结束,中央以加强管理、联合对外、协调成交为由”把很多本已下放到广东、福建两省的商品出口经营权又收了回去。当时规定,有173种商品必须由外贸总公司来协调成交,另外规定100多种商品要向经贸部申领许可证。这样一来,广东省能够自己经营的商品就没有多少了。在积极性向中央争取外贸经营权的同时,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向地市下放外贸经营权。组建一批地方性工贸结合的进出口公司,在有条件的市县全部设立外贸公司,省里规定,凡当地货源达到1000万美元或年自营出口达200万美元以上,又有运输条件,可以就地发运的地方,给予进出口经营权。全省拥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登场,从1979年的12家到发展到1987年900多家,使得全省的出口贸易大幅上升。
第二,全面实行外贸承包责任制。改革开放伊始,广东外贸体制改革被国家置于“先走一步”的位置。但是因为外贸体制改革牵涉国家的国际支付能力和财政能力,改革一直踌躇不前。九年来,所有的行业、企业都在寻求打破吃国家大锅饭的办法,外贸仍在吃国家的大锅饭,因此外贸体制的改革迫在眉睫。1988年2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田纪云在全国省长会议上就外贸体制改革作了长篇讲话,要彻底打破“大锅饭”。自此,全国外贸体制改革步入以推行第一轮承包经营责任制为核心的整体推进阶段。广东为了加强对改革的领导,成立了广东省外贸体制改革领导小组,要走出“一控制亏损,出口就大幅下滑;要出口,亏损就大幅上升”的怪圈子。外贸部门于1988年4月推出了“外贸体制改革承包方案”。这一方案,一方面核定了承包基数,解决了“包什么,包多少”的问题,另一方面认定了承包方式,确立了“条条承包,包到企业,条块保证”的指导思想。1990年,全国性的第一轮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结束。在第一轮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期内,广东出口取得了飞速发展,年均增长达到了26.5%,1990年,全省外贸出口额更是首次突破100亿美元大关。第二轮外贸承包从1991年开始,到1993年结束,这是外贸体制攻坚阶段。主要目标是取消对外贸出口的财政补贴,对出口商品上缴外汇实行无偿和有偿相结合的方式。调整人民币汇率、出口商品退税和留成外汇调剂等平衡出口盈亏。将人民币币值由1980年的银行公开牌价为1美元兑换1.58元人民币逐步下调到1993年1美元兑换8.3元人民币。使外贸逐步走上“统一政策、平等竞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轨道。
第三,发展外贸出口基地。下放外贸经营权,打破国家垄断经营的外贸体制之后,广东选择了一条“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坚决、认真贯彻‘贸工农’方针,走贸、工、农、技相结合的道路”。1985年省外经贸委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体系”的战略,成为广东外经贸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以“出口创汇”为中心,创办出口生产体系的项目1445项,兴办轻工、水产、蔬菜、水果、建材、五金等出口基地4000多个。随着这些出口基地和出口生产项目的建立,各地逐渐形成了一批实行工贸、技贸、贸工农相结合的地方性外贸公司。众多出口基地的建立可以产生一种“聚集效应”,显示出外贸企业“效益型”、“联合型”、“优化型”的特征。出口基地建好了,出口到哪些地方就值得深思了,广东已经不满足于港澳市场了。为此广东省创建了粤——港——远洋三点一线出口销售体系,“三点一线”即远洋来样,香港打样,省内生产。在三点一线中,远洋为最大目标市场,港澳为“跳板”,省内为生产出口基地,围绕三点一线体系,1987年广东新批准设立的海外企业43家,这些企业把“触角”逐步伸向美国、加拿大、原联邦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
(三)进一步扶持“三资”“三来一补”企业,为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重要动力
从改革初期,“三来一补”凭着其风险小、见效快、机动灵活的独特优势,很快便取得了迅猛发展,短短几年之间,就成为珠三角一带官方和民间利用外资、开展对外贸易的重要形式。发展至1987年,广东全省对外加工装配企业达到1.4万多家,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约10亿美元,从业人员超过100万,加工贸易企业的出口总值累计18亿美元,占全省外资企业出口总值31亿美元的58%,成为广东省留成外汇的主要来源。1988年广东颁布《广东省鼓励开展对外加工装配补偿贸易办法》,鼓励外商设立原材料和市场“两头在外”的产品出口企业和来料加工企业,在大进大出中实现“出”大于“进”,扩大出口,增加外汇。加工贸易从毗邻港澳的镇区向珠三角和经济特区迅速蔓延,产业从传统轻工业为主的简单加工装配,逐步扩展到零部件、机电产品的加工装配。20世纪90年代,全省加工贸易企业发展到3万多家,从业人员300万,进入了鼎盛时期。1994年,广东加工贸易占外贸出口总值比重达72.12%,占GDP总值的69.1%。广东的加工贸易在这一时期开始奠定了广东外贸的半壁江山,成为广东外向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特色,也是广东经济发展的基本源泉。广东省对外经济贸易厅厅长梁伟发曾说:“没有加工贸易就没有广东的外向型经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对“三来一补”等形式的加工贸易提出了“调结构、上水平”的指导方针,引导“三来一补”业务由初级加工向深加工,由单工序向多工序配套,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广东的加工贸易进一步升级。原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说过:广东应该捍卫加工贸易在外经贸中的地位,加工贸易,是一个城市外向度、一个地区参加全球经济的标志,这也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主流。
(四)改善投资“硬”环境和“软”环境,为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强大支持
改革开放初期,广东交通运输门类虽然俱全,但基础设施落后,公路等级低,主干线和渡口经常堵塞;中小港口设施简陋,集疏运系统不配套;铁路里程少,未能形成网络。随着对外开放的展开,交通运输紧张的状况日益突出。要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单靠省财力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显然不现实,仍然要靠利用外资。1981年,广东通过向外商集资和自筹资金相结合的办法,将广州至深圳路段的两个渡口和广州至珠海的四个渡口改渡为桥,通过收取车辆通行费偿还建设资金。这一创举,不但大大缩短了这两条交通干线的通行时间,增加了车流量,而且开国内“以路养路”、“以桥养桥”的先河,闯出了加快公路建设的新路子。“路通财通”“要致富先修路”很快成为全省的共识。改造和新建了一批主干线、桥梁、港口、航线、机场等基础设施,初步形成一个海、陆、空的综合运输网络。为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广东调整了省内口岸布局,新建和改建对外开放口岸。1987年全省对外开放的客货运口岸31个,占全国近1/3,直接通往香港的客运航线达26条,通澳门的达5条,每天从省内各地开往港澳地区的客运航班达100多班次。在地方货运方面,全省拥有货物启运口岸128个,占全国近4/5。一个海陆空口岸俱全,客货运输齐备的口岸网已经初步形成。1988—1992年期间,基础设施的建设更是如火如荼,先后兴建和改造了80多个基础设施项目,其中外商直接投资且投资总额1亿美元以上的特大型项目就有20个。除了“硬”环境的改善,“软”环境也是不断推进。简化手续,提高政府机关的办事效率。省里逐步下放了利用外资项目的审批权,规定了经济特区、广州和湛江等开放城市、珠江三角洲开放区,以及其他市县不同层次的审批权限,减少了层层报批的繁琐程序。1990年,广东明确提出,利用外资工作要做到一个口子对外,一支笔审批,“一条龙”服务。大力宣传推广“广州外经贸一条街”,深圳设立了外资服务中心,东莞首创“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服务”的做法。与此同时,切实减轻外商投资企业负担,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三、广东外向型经济的作用
(一)外向型经济对全省经济的快速增长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改革开放前,广东经济居全国的中等水平。1978年以后,更确切地说是1984年之后,广东省充分利用自身的人缘、地缘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充分打好“特区牌”、“外经贸牌”“港澳牌”,对外开放水平日益提高,带动了全省经济的高速增长,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在全国的经济地位迅速提高,外向型经济成为拉动广东经济增长的最主要的“发动机”之一。实现了从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省份向全国第一经济大省的历史性跨越。广东GDP由1978年第5位,到1989年上升至第1位,以后30多年都稳居第一。1993年GDP总量达3431亿元,比上一年GDP增速达到了22.3%以上,是历年增速最快的。从80年代中后期,广东地方财政收入、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利用外资总额长期位居全国首位。城乡社会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从温饱向宽裕型小康迈进的历史性跨越。
(二)广东外贸、外经成绩辉煌,成为与国际惯例接轨先行者
广东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外经贸的发展史,经过十多年的大胆探索,广东初步建立起多层次、多元化的外向型经济体系。外经贸持续高速发展,是建国以来广东外经贸发展最辉煌、最鼎盛时期。广东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16亿美元,发展到1986年的68亿美元,开始占据全国第一的位置,广东外贸在全国的排头兵地位由此形成。此后30多年保持全国第一,最为突出的是1994年广东进出口总额达到966亿美元,占全国的比重最高达到了40%,是历史上最高水平,形成了全国外贸看广东的局面。利用外资也是掀起高潮,是全省利用外资的鼎盛时期。外商直接投资势如潮涌,呈跳跃式增长。1992年,广东实际利用外资金额48.61亿美元,同比增长88%。1993年,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增至%.52亿美元,是1992年的近两倍。1994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突破100亿美元大关,达到114.47亿美元。从1992年到1997年,虽然经历了1995年、1996年的增速放缓,但广东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高达32.86%,是广东实际利用外资增长最快的历史时期之一,规模居全国首位。广东省在外贸、外资的规模、增长率及外贸外资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都大于其它省市,外向型经济发展走在了其它省份的前面。
(三)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催生了“珠江模式”
改革开放前,由于地址位置、资源以及历史原因,广东历来都是国家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投资的“冷点”工业基础比较薄弱。1978年之后,这种情况得到了改变,在利用外资的行业结构上,珠三角地区利用外资是以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为主,而且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工业即第二产业,这种情况反映了珠三角在经济起飞阶段的客观要求。珠三角地区通过大批兴办“三来一补”和“三资”企业,同时也促进了大批乡镇企业的兴起,1990年全省乡镇企业的就业人数达658万人,加速了农村的工业化进程。农村工业产值,1979—1990年以年均25%速度增长,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20.5%上升到1990年38.3%。农村工业生产的发展,出现了广东工业化的新生机,产业结构也由此产生了重大变革。1990年,工农业产值比重改变为87:13。社会劳动者在工农业中的分布为27:73,反映了农业劳动力大量向工业行业转移。90年代中期以后通过对外开放,大量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和设备,改造传统产业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和企业改造、产业升级。此外,通过引进国外一系列先进的管理经验,使国内企业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造就了一批新型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使广东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越来越有实力。在外向型经济的构建中,珠江三角洲成为全省最具活力的经济成分和新的经济亮点。以东莞、顺德、南海、中山等为代表的“珠江模式”,成为了广东经济奇迹创造者,成为了中国经济版土中具有相当影响力的重要力量。在《论珠江三角洲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模式》一文中,曾牧野指出,“珠江模式”实质上是一种“以外向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四)以开放促进改革,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推动了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创新
外向型战略的实施和发展,不仅直接推进了外向型经济活动的蓬勃兴起,而且为广东“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注入了来自原有体制之外的强大推动力量。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是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不断引入和增加市场调节因素,从而使整个经济更具活力,这便是中国所走过的“市场取向”改革之路。在这一改革中,广东先于全国而迈出步伐。广东内部在改革过程中所产生的两种体制的矛盾和摩擦特别尖锐,引进外资、发展外贸要求在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上同国际市场接轨,按国际惯例(即是现代市场经济活动惯例)办事。出台了一系列配套的法规文件如《广东省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实施办法》、《广东省鼓励开展对外加工装配补偿贸易办法》和《广东省关于引导外商投资的若干规定》。基建投融资体制改革、金融体制的改革、通关改革、口岸管理体制改革等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和规定的出台都和广东对外经济活动日益增多,倒逼体制改革。
四、战略的升级调整
外向型战略,是广东处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并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提出来的。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外向型战略成为省委决策,推动了广东经济的起飞和爆发式增长,但是以加工贸易为重要载体的外向型经济,带来的经济起飞更多的是外延式的经济增长,这就决定了它从兴起的那一刻起,便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比如“两头在外”,容易受制于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产品结构优势不突出,经济结构单一,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大,土地资源粗放利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等等。面对新情况和新形势,广东很有必要对实施多年的外向型经济战略的时效性进行重新的审视和判断。2002年,省长卢瑞华在广东省委九届二次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坚持扩大内需和对外开放,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提出了两个市场并重,质量和效益并举,但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路径依赖,不是一朝一夕,几个政策和方针就能改变过来的。2012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广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的报告中强调:改革开放以来,外向带动战略的实施,有力促进了我省经济跨越式发展。但面临国际经济格局的深刻调整,我们必须适时调整发展战略,促进形成内外需协调拉动的发展格局。要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更注重内需的扩大,彻底转变了过去外向带动的战略。
一个阶段的经济发展有一个阶段的经济发展战略。根据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特点制定和推行符合该阶段发展要求的战略,并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而及时地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便能促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长期而高效率的发展。广东经济的发展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新的阶段,广东省情已经并正在发生全面的、深刻的、重大的变化,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客观形势呼唤着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战略。这种战略就是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积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创新驱动战略、人才强省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绿色发展战略。
(作者:王莹)
来源:《风起潮涌的广东城乡改革》,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