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党校”
发布时间:2023-07-27        作者:       

黄埔军校既是历史的丰碑,也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硕果的见证,更是宝贵的财富。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论人才还是谈事件,海峡两岸、中华儿女,都不能不谈及军校的精神、军校的特色。在纪念黄埔军校建校90周年之时,我们重提黄埔军校的特色以及影响,具有特殊的意义。

黄埔军校是一所具有中国特色的“党校”。从黄埔军校筹办到成立,再到发展,都保持浓厚的“政治气味”,都处于党的领导下,充分体现了国共两党的意愿和目的。

一、黄埔军校是国民党“独一无二的希望”

孙中山从屡次起义失败的教训中,体悟到两点:一是国民党要改组、要增加新鲜血液;二是要有本党自己掌握的军队,而创建军队之要诀,是军事人才的培训。因此他在筹备改组国民党的同时,便在苏联顾问及其政府的支持下筹办黄埔军校。此时的孙中山确信:“只有革命党的奋斗,没有革命军的奋斗……我们的革命便不能完全成功”,而“中国革命虽然有了十三年,但是所用的军队,没有一种是和革命党的奋斗相同的”。这正如鲁迅在总结孙中山一生时谈道,在旧中国“改革最快的还是火与剑。孙中山奔波一世,而中国还是如此者,最大原因还在于他没有党军,因此,不能不迁就武力的别人”。为此,迅速创建军事学校、培养本党的军队,成为孙中山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事项。

总结过去革命屡次失败的原因,用孙中山的话讲:“这个原因,简单的说就是由于我们革命,只有革命党的奋斗,没有革命军的奋斗”。吃了只有党而没有掌握武装,没有自己的军队的亏。于是,孙中山把创办黄埔军校作为革命的新起点,作为革命党的希望所在。1924年6月16日他在陆军军官学校开学典礼的演讲中,首先比较了本党革命与苏联党革命的成败得失,强调革命党与革命军结合的重要性,然后直接阐明了创办黄埔军官学校的目的。

“今天要开这个选学校,是有什么希望?就是要以今天起,把革命的事业重新来创造,要用这个学校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诸位学生就是将来革命军的骨干。有了这种好骨干,成了革命军,我们的革命事业便可以成功。如果没有革命军,我们的革命永远还是要失败。所以,今天在这地方开这个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他要求并希望:“诸君不远千里或者数千里的道路来此校学习,既是己经明白了我们的宗旨,要造成一种革命军,一定是富有这种志愿,来做革命的事业。要做革命事业,是从什么地方做起呢?就是要从自己的方寸做起”。他同时十分明确地告诉大家:“我今天到此地来和诸君讲话,是要把以往的成败,当做一场梦,一概不要回顾他”。他坚信要救中华民族于危难之中,“要挽救这种危亡,只有革命军。所以我们一定要开这个学校,要做成革命军”。创造革命军,使本党拥有自己的军队,这就是孙中山及国民党人当时的目的和希望。

二、黄埔军校实行党的强有力领导

革命车为革命党所创建,所以党的主义便是车队的主义。孙中山为陆车军官学校所题写的校训,十分明确地阐明了这一思想:“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为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为此,从军校的创建之日起,无论是编制体制,还是教育训练,都充分体现着党的意志。

为了加强党对黄埔军校的领导,孙中山学习苏联的做法。首先,实行党代表制度,廖仲恺作为孙中山亲密伙伴和助手,担任军校的首任党代表。其次,是设立政治部作为党在学校的执行和监管机构。第三,在军校分别成立了国民党特别党部和共产党特别支部,加强对军校军官和学生的指导。第四,在学生中大量发展两党党员。1924年11月第一期学员毕业后,迅速组建黄埔军校教导团,教导团实行强有力的党的领导,团、营、连各级均设党代表。此种制度巩固并推广至国民革命军各部后,则更加明确规定,各种命令均需有同级党代表副署才能生效。

对如何实行党对部队的领导,如何发挥军队各党部的作用,当时军校政治部曾有明确规定。规定共有12条之多,明确“连队党部要求每星期必须依章开会,党代表及常务委员须负全责”;“对连队各小组每星期至少须开会两次,每次以一个小时或一时半为限,党代表须亲往参加会议”。对小组会怎么开,须注意什么也都有详细要求:规定“各团党部执行委员会每星期至少亦须开会两次,审核连队党部报告……”要求“各级党代表关于党务之进行须负督促全责,并须按月向上级党部代表报告”,同时希望“各级官长同志不得借口士兵操练需时妨碍连队党部会议及小组会议”。从规定的发布及其中的详细要求,我们足以看出,黄埔军校对各级党部及党代表要求是十分严格和十分到位的。

孙中山逝世后,为遵循孙中山遗愿,军校两个教导团改编为“党军”。1925年4月6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举行第七十三次会议,一致通过由军校党代表提供的《建立党军案》,首先将黄埔军校教导第一、第二团改编为党军第一旅,旅、团、营、连各级均实行党代表制。在实行国民革命军编制后,党代表制一直被延续,而且颁行了《国民革命军党代表条例》,对党代表的职责、设置及任命都做了严格规定,特别是对党代表的职责有19条明确要求。周恩来、李富春、朱克靖、廖乾吾、林伯渠等分别担任过各军的国民党党代表。

三、黄埔军校既是军事学校,又是政治学校

黄埔军校遵循孙中山为党国培育军事和政治人才的办校宗旨,贯彻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针。

军事教育注重传授新式的军事理论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方法,军事教官大都由苏联军官担任。第一期军事课分为学科和术科两类:学科主要是步兵操典、射击教范、战术学、兵器学、交通学、筑城学、军制学等;术科主要是制式教练、战斗教练、实弹射击以及行军、宿营和战斗联络等。第二期开始实行分科教学,先分步兵、炮兵、工兵、辎重兵和宪兵5科。至第四期增设政治、骑兵、交通、无线电和航空学科。教学除安排在课堂外,还有课外实践演习;教学方式除教官、顾问演讲外,还有学生请愿演讲。一切照章按规、循序渐进,确保每个学生得到学习与提高。

政治教育以进行最基本的革命理论和革命知识教育为内容。在早期的《政治训练班训练纲要》中有:三民主义、帝国主义解剖、中国民族革命问题、社会发展史、帝国主义侵略史、中国近代民族革命史、各国政党史略、各国革命史略等八门课程,后增加中国国民党史、社会主义、政治学、社会问题、经济学、各国宪法比较、军队政治工作等达到十几门,最多时达二十几门。周恩来担任政治部主任后,还自编了大量通俗生动的辅助教材,以培养学生的爱党爱军思想、为革命事业而奋斗的忠诚意志。在各期的教育中,还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针对性地编辑《政治问答集》。同时,还出版大量反映政治教育内容的报刊、丛书、讲义、文集等,以加强政治教育的效果。

黄埔军校几次修改《政治教育大纲》,着力强调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教育大纲》中,对政治训练的要求和目的,提出了10个必须“彻底了解”:一是使学生彻底了解自己的责任,是要能够担负责任使一切已经与国民相结合的武力,渐进而成为真正的国民之武力;二是使学生彻底了解军队中政治工作的重要;三是使学生彻底了解本党、总理学说与三民主义之根本原理;四是使学生彻底了解中国的国民革命;五是使学生彻底了解各种与革命运动有密切关系的社会科学常识;六是使学生彻底了解世界与中国政治经济方面各种重要的现象和问题;七是使学生彻底了解革命运动是起于农工群众的物质要求;八是使学生彻底了解纪律是造成统一集中的力量所必须的;九是使学生彻底了解军事学术和军事锻炼,对于革命意义上之重要;十是使学生彻底了解军队中政治工作应注意的事项。教育的目的“是在于各位将士之有没有革命志气,不是在于武器精良不精良。如果没有革命志气,不研究革命道理,……总不能发扬革命事业”。“所以诸君要革命,便要先立革命的志气”。有了理论的武装,有了革命的志气,经过与国民的结合,才能达成革命的事业。

许多有亲身经历的将士,对黄埔军校能够在极其简陋的物质设备条件下,除加强对学生进行必需的军事学识之外,强调突出政治教育的做法,十分钦佩,曾用简洁而明了的语句总结军事与政治相结合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不仅知道枪是怎样放法,而且知道枪要向什么人放”。

四、黄埔军校得到共产党全力支持和参与

黄埔军校是国共两党合作的产物。黄埔军校的创办,大批共产党人倾注了热血和汗水。1923年8月的“孙逸仙博士考察团”赴苏考察军事,成员中有共产党的地方负责人张太雷;1924年3月,黄埔军校开始招生,李大钊、毛泽东、何叔衡等,都为黄埔军校引荐过学生;1924年6月黄埔军校创办后,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还专门发出通告,“望各地速速多选工作不堪重要之同学,少校同学及民校左派同学,自备川资和旅费,前往广州报考,……惟各地核实人数,须在未出发以前报告中央局,以便中央统计人数是否满额决定行止”。许多共产党员都参加了军校的前期工作,如张申府、周恩来、恽代英、萧楚女、熊雄、聂荣臻、孙炳文、茅延桢、胡公冕、曹石泉、郭俊、严凤仪,等等。

各地共产党组织积极选送共产党员和先进青年去军校学习,一时,“到黄埔去”的口号在青年中广泛流行。黄埔军校每一期都有共产党选派的人员参加,而且注重在学生中发展共产党员。从第一期到第六期参加黄埔军校学习的共产党员有几百人,其中以第一期和第四期人数最多。第一期学员中有共产党员约114名,以后产生较大影响的有:蒋先云、宣侠父、许继慎、李之龙、陈赓、王尔琢、张际春、周士第、左权、徐向前等。第四期有共产党员约157名,以后产生较大影响的有刘志丹、林彪、郭化若、袁国平、段德昌、唐天际、倪志亮、赵尚志等。

先后在黄埔军校工作和学习的共产党员,有许多鲜明的特点:一是入党时间较早,有的是共产党早期组织各地的成员,如张申府、周恩来,特别是第一期学员中,有许多是1921年、1922年、1923年参加共产党的;二是文化程度比较尚,有不少是从法、德、俄、日等回国的留学生,还有北足大学、清华大学等名校的学生,仅第一期学员就有大学毕业生18人、大学肄业生63人,专科毕业生26人、专科肄业生46人;三是有一定的实践工作经验,不少是来自早期工人运动地区如唐山、开滦、长沙、武汉、安源等地的工人,还有各地学生运动骨干;四是有一定军事知识和基础,有来自早期军校如保定军校、云南讲武堂的,还有是在军队中工作过的。他们的到来及特点的展现,既反映了共产党对办黄埔军校的支持,也反映了共产党对这些共产党员的寄托和希冀。

共产党没有忘记在军校中施加自身的影响。一积极参与政治部、政治教官以及各级党代表的工作;二是成立共产党黄埔军校特别支部,由广东区委军委会领导,负责人是周恩来;三是在军校各部门,特别是学生中,组织党的活动,利用各级党代表和连队党组织积极在工作人员和学生中发展党员。仅第一期学员入校后加入共产党的有约85人;四是成立“火星社”等革命组织,团结学生中的积极分子,扩大共产党的影响。

五、黄埔军校为国共两党培育了大批人才

作为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产物,就其军事院校的功能,黄埔军校确为国共两党两军培育了大批的将帅,更有优秀者走上了重要的领导岗位。

作为主体的国民党,以蒋介石为代表。蒋介石从校长岗位走上了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党总裁、“中华民国总统”;军校战术总教官何应钦,后来多次任战区司令官,任“中华民国行政院长”;炮科特别官佐陈诚,当过战区司令、台湾省省长、“中华民国副总统”;在国民党军队中,担任过兵团司令以上的黄埔学生有100多人,有30人被授予上将军衔,50多人被授予中将军衔,担任少将的则有百余人之多,其中有3人曾任“中华民国国防部长”。

在黄埔军校学习、工作过的共产党员,以周恩来为代表。周恩来从政治部主任走上了中共中央军事部长、红军总政委、国务院总理、中共中央副主席;军校学生陶铸先后担任广东省委书记、国务院副总理。许多军校教官和学生参加了南昌、秋收、广州三大起义,成为人民军队的创始人;许多参加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土地革命、红军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成为革命根据地创建者,成为军队和地方的主要领导人;其中有40多人担任不同时期人民军队的军、兵团及纵队司令、政委职务;新中国的10大元帅中,有5位是黄埔军校的教官和学生;10位大将中有3位、57位上将中有9位出身于黄埔军校。

另外,还有第五期的区队长崔庸健,1972年当选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委员长。

经历战争烽火的洗礼,许多黄埔师生长眠于祖国大地。但祖国人民和国共两党并没有忘记他们。党领导军队,特别是军校及军队中的党代表制度和政治工作特色,在国共两党的军队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各个时代一直延续至今的“黄埔同学会”,特别是几代人培育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黄埔精神”,直至今日,仍作为当代振兴中华的精神力量,激励着海峡两岸、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中华儿女。


(作者:林雄辉)

来源:《黄埔军校与中国革命——纪念黄埔军校建校90周年文集》,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年

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新媒体矩阵
广东党史微信
广东党史与文献研究微信
红讲台微信
南方+党史精读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