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战源自抗战时期的冀中根据地,最初是蠡县(今属河北省蠡县)某庄治安员杨开泰为了区里干部开会时躲避日伪敌特而挖的洞,之后逐渐发展为有规模的地道,中共据此开展地道战。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在华北与国民党军的作战中,延续并发展了地道战。目前学界对地道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抗战时期的冀中,如黄道炫对冀中挖掘地道的内外动因,以及开展地道战的影响因素、斗争成果等进行了论述;把增强探讨了“五一大扫荡”后冀中地道战的开展动因、战绩、特点及其在抗战中的作用等问题,而对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的地道战关注不够,其中尚有不少探讨空间。有鉴于此,本文拟对解放战争时期华北的地道战进行探讨,梳理其过程,揭示其特点,以丰富对于地道战的认识与理解。
一、抗战胜利后华北地道工作的开展
抗战结束前,中共在华北地区的地道挖掘已有很大规模,冀中根据地被称作“地下长城”。对此,曾任冀中军区司令员的杨成武回忆称:“冀中全区到底挖了多少地道?这是难以作出确切回答的。仅1944年下半年以后(以前挖了多少无法计算),就挖了5000多公里长。”可见,当时地道工作开展得相当广泛。此外,冀南、冀东、北岳区、太行五分区、顺义县等其他根据地均开展过大大小小的地道战。不仅平原地区,某些山地也被适当地改造地形发展地道。
抗战胜利后,中共在极力争取国内和平的同时,并未放松警觉,始终把武装斗争放在重要位置。实际上抗战胜利前夕,华北党组织曾多次下达“保护地道”“保全地道建设”的指示,华北的一些地道因此得到保留。1945年11月,冀中区行署发布指示,要求当地军民持续做好“破坏交通与地道修理”工作,鼓励当地改造地形,加大地道挖掘范围,“应挖至交通要道之两侧及城市附近及据点附近去”,“使新解放的城市与附近村庄之道沟与中心区道沟接连上”。原有地道的保留与修复,加上新修地道,为后续地道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国共在华北武装冲突不断,是地道工作延续发展的重要现实因素。抗战胜利前,国民党当局就大肆联络伪军,企图控制华北;抗战胜利后,其进一步鼓动地方势力对华北解放区进行武力进攻。当时冀晋区的定襄地区(今属山西省定襄县)传唱民谣:“退了皇协军(日寇),又来狗子军(绥靖军),皮色变了变,都是吃人精。”在此情形下,修复旧地道、挖掘新地道成为华北军民的重要对敌手段。中共冀中区党委曾发布紧急指令,要求“各级党政军民应严加警惕,同时,应迅速传达全党及全体民兵(不要向外宣传),如遇国民党伞兵降落于村,要积极开展地道战、爆炸战、民兵战,坚决予以消灭”。
重庆谈判期间,国共双方在华北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使得地道修补、挖掘工作再次成为解放区军民自卫作战的重点工作。冀中党组织多次发布指示,要求“修理过去坍塌的地道”,同时发布《地道进出要则》,明确规定地道作战的具体方案和注意事项。这一时期,中共依靠地道作战取得了不少胜利。1945年12月,冀晋区人民武装委员会在全年工作总结中指出,“村落地道战是平原游击区保卫根据地坚持斗争的群众游击战的主要战法”,并从单纯防御走向了村村联合,在作战时间和范围上大大提升,提高了作战的主动性。
在国内外的压力和中共的极力争取下,国民党当局被迫暂时作出妥协,与中共达成停战协议,国内局势一度出现和平曙光。这对华北地区的地道工作却一度产生消极影响。冀南区第五专员公署发布决定,认为“全国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此等备战工事已无存在必要”,要求在秋收前“一律填平”村庄所有地道地洞。然而和平并未真正实现,其中冀鲁豫边区自停战以来,“被顽袭击约77次,我方损失仅最近封邱一次,即被俘100余人,牺牲与伤亡共约100余人”。而部分地道因遭到破坏且疏于修护,给解放战争爆发后的地道工作带来较大困难。据不完全统计,在冀中十一分区所辖的13县内,新乐、正定、晋县、宁晋、束鹿、辛集、深县等7县的地道大部已损毁,而其余6县(藁城、栾城、赵县、武强等)的地道存留几乎不超过二分之一。可见,在内战全面爆发前,中共在华北的地道工作与国内局势密切相关:局势紧张,地道工作发展迅速,反之则相对迟缓。
面对国民党当局决意以武力手段解决国内政治问题的客观形势,中共被迫放弃和平幻想,从而再度强调地道斗争的重要性。清苑冉庄(今属河北省保定市)作为抗战时期冀中根据地最先挖掘地道的村庄之一,在抗战期间取得不少作战胜利。自日本投降后,冉庄人民主要投入恢复生产的热潮中,直到1946年开始,国民党军队自保定开来,先后两次进攻冉庄。为阻止国民党军的进犯,冉庄军民再次“充分利用地道这种有力形式,沉重地打击了敌人”。
解放战争爆发后,中共在华北地区的地道工作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其覆盖范围扩展。除冀中外,华北其他解放区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地道挖掘,并据此展开对敌斗争。曹张村(今属山西省祁州市祁口镇)为山西忻州城东北处一个村庄,是抗战时期晋察冀、晋绥根据地的重要腹地。抗战胜利后,晋绥军意图夺取该地,以进一步控制山西。当地将地道战与地雷战相结合,在1947年击退了阎军三十九师的多次进攻,当地村民甚至编排歌谣,“三十九师真稀松,一个师进不了曹张村”。冀鲁豫行署辖下的丰县(今属江苏省丰县)“选定以李药铺为中心挖掘地道”,在1947年12月28日反击国民党军的进攻作战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此外,当时挖掘地道的还有丰县周庄区李溜村(江苏)、民权县李馆村(河南)、砀山县贾庄(安徽)、定陶县(山东)、西山(山西)等地。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在华北地区地道战蓬勃开展,主要得益于三个关键因素。其一,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河北两连庄村(今属河北清河县连庄镇)在听说中共干部要进村改造地道来对敌作战时,都“很振奋,于是积极行动起来,投入挖地道、修工事的行列中”,仅经过一天一夜,就将原来的地道修改成了“砖墙上、烟道上都有枪眼,条条地道相通的底下网”。冀鲁豫的李馆村(今属河南省民权县北关镇)在冬天挖掘地道,除中共干部外,组织起群众两百余人,经过二十多天的突击,提前完成了由李馆通向汤水口的地道,“经过三十多个村庄十四华里的地道开挖任务,整个地区构成了完整的地下交通网”。其二,紧张持久的战争环境。冀晋区定兴县(今属河北省定兴县)由于当地干部群众的“速胜思想”,出现地道保管松懈的情况,“眼看着胜利了,敌人没有力量了,地道没用了,注意保管不够”。“四区固店塌了十余间房,二区的高里塌了十三间房压死一个小孩。其他区未统计上来。”而等到“在顽军大批的开来后,广大民兵与干部又觉得无法了,三、六区即自动的又挖起地道来了,改造了若干的地形”。其三,地道设计和挖掘的完善。其他地区通过向冀中学习,对洞内行动、通风透气、装备存储等方面作了较为完备的考量,同时因地制宜进行创造性的建设。如北平焦庄户村在原有的地道基础上,增加了“会议室”“屯兵室”“储藏室”“便所”“通气室”“储水池”等,使地道设施更加完善。
总体而言,抗战胜利后,国共关系深刻影响着中共在华北的地道工作。面对国共武装冲突的形势,中共在大力争取和平的同时,强调地道的修复及挖掘,而受停战协定影响,部分地道的保存及修复工作有所松懈。直到国共内战全面爆发,华北的地道工作在群众的广泛支持下,挖掘范围有所扩大,地道设计得到改善,更能满足战斗需要,并在解放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解放战争时期地道作战体系的形成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在地道作战中取得了不俗的战果,而作战体系的形成,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中共通过正确指挥以及合理组织运行将地道战发展为一个具有较强战斗力的有机整体,形成地道作战体系,这是中共政治和军事策略成功的体现,同时,也离不开群众的大力支持与配合。
为保证地道的隐蔽性,中共鼓励挖掘秘密洞,要求“挖时需特守秘密,干部互相间,群众互相间都不让知道”,并对村干部进行团结教育,以村干部为纽带组织群众,以点带线开展地道各项工作。如冀鲁豫十地委李馆村党支部将李馆及附近的蔡庄、董营、李庄、韩庄等5个自然村组成一个联合村,共同挖掘地道,后将联合村分成6个村,每一个村落的地道工作由各村村长负责,再由村长组织劳力进行施工。如果干部不认真负责,则会导致地道工作开展不顺利,甚至对地道作战造成消极影响。在冀中胡庄子张村(今属河北省廊坊市调河头镇),由于村干部夸大计划,“插标划股”,导致群众不积极参与地道挖掘工作,挖出的地道质量不佳,最后只能返工。还有些村由于计划不切实际,损害了群众的积极性,导致拖延工时,结果“4里干了1个月,费了4000多个民工”。为此,中共高度重视做通干部群众的思想工作,使其认识到挖掘地道与自身利益的一致性。“在顺义曾号召每个村干都要有自己的秘密堡垒,免得被敌抓去。对群众则宣传青壮年若想不让敌人抓去当兵,就须挖秘密洞,号召‘上面不存三日粮’,免得叫敌人抢去。”
除了保证地道工作的秘密性,还要将地道的火力及主动打击能力发挥到最大。为此,中共进行了地道工事的改造。抗战时期,华北地道就已完成从单一地洞到拥有防火防毒等功能的地道系统的转变,并具备主动对外作战的功能,最初将枪眼设在洞口或入洞后必经之处的洞壁上以备射击。解放战争时期,地道工事建设更加注重对外火力打击,射击口的位置更加隐蔽,同时分布也更加广泛,并与其他军用工事建筑相结合。冀中十一分区在地道建设中,利用厚墙、影壁阶台、粪堆、碾子等,把枪眼完全掩护起来,同时在地道上方借助已有的小黑屋,开展普遍的虚虚实实的“地面暗枪眼”,并在地道上方建设高房堡垒,在房沿上设掩体射击孔,对内对外布置雷道雷坑。在这些火力加持下,加上高房堡垒下的地道岗楼和地面暗枪眼,形成了一个“爆炸院”。此类地道设计实际上是将明暗工事结合,其中明工事主要选择合适的位置,如房顶、街道或其他制高点,暗工事则是隐蔽在明工事附近,两个工事均埋设雷管,从而实现明暗工事的火力结合,以满足地道作战的需要。
中共在领导地道建设过程中,往往设计多个出入口,并以一个重点村为中心,用地道将周围村庄进行连接,形成多个村落相连的地道网,以扩大火力覆盖范围并更好保证地道的隐蔽性。1947年11月,在冀鲁豫行署下辖的湖西贾庄村(今属安徽省砀山县玄庙镇)地道战中,当地干部群众因未能及时撤离,遭到较大损失。在战后总结中,地委和分区便提出修筑地道要“明暗结合”,并将各村的地道设法连接起来,如此“既能坚守和大量杀伤敌人,又能适时转移,撤到地面上打游击”。湖西地区在解放战争时期才开始挖掘地道,而一些早已开展过地道战的村落,此时已经基本实现村村地道相连,并在作战中发挥作用。地道在村与村、区与区间的相连逐渐成为挖掘地道的基本要求。滑县(今属河南省安阳市)根据冀鲁豫第四地委的指示,在挖地道前提出“区与区、村与村、户与户必须地道相通”;晋察冀解放区的曹张村在挖掘地道前要求“以北曹为中心,村与村沟通、户与户相连”。地道网的形成在作战中切实发挥了积极作用。在1949年的冀中十一分区正藁三邱地道作战中,当地武装利用地道堵截被击退的国民党军。分区内各村落先后与其展开地道战,创造了“村落联防作战”“闻枪增援联防作战”以及1比12伤亡的作战模范,受到分区嘉奖。
为加强地道工作,发挥地道作战效能,各解放区常进行经验交流分享。据李学斌和渠运健回忆,冀鲁豫第三专署辖下的李药铺(今属江苏省丰县首羡镇)“学习河北省抗日战争时期对付日本鬼子的地道作战方法,在湖西地区开展地道战”。也有一些村落起初不愿意挖地道,“一怕费力不顶用,二怕房倒屋塌”,或者遭到报复,但是看见别的村地道工作做得好,也开始挖起地道来,“北五庄的地道挖成后,周围各村看到地道对敌斗争的优越性,也自动挖起来”。对于在地道战中取得重大胜利的地区,中共会立即给予嘉奖并推广其经验,以发挥示范作用。如在1947年冀中大鹿庄(今属河北省定州市)地道战中,当地军民将高房工事、爆炸战与地道联合起来发挥战斗作用,在对敌作战中取得重大胜利。为此,中共定县县委决定在“全县开展大鹿庄地道爆炸高房战运动”。
将其他作战方式与地道战相结合,形成作战体系,增强了中共武装的战斗力。如将地道战与地雷战、爆炸战、游击战等战斗方式结合起来,作战效能显著提升。“村落地道战是民兵带有游击性、隐蔽性的积极运动防御(不是阵地防御),所以在敌接近到堡垒工事时,应秘密用拉雷、投露、投弹、射击给敌以大量杀伤,而不是死守一点一线的固定阵地与敌拼火力、拼消耗,挨打顶牛的单纯消极防御,摆出一个挨打的架子,专门挨打。”这种作战方式增强了村落地道战的战斗力量,给中共带来不少胜利。冀晋三专区武委会在李各庄村落地道战的战后总结中指出:“只要我们主动沉着,依靠村落工事开展地雷战结合步枪战是能以少胜多,以小的损失和消耗得到大的战绩。”
当然,地道作战体系的形成,离不开群众的配合。早在抗战时期,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就在关于政治工作的指示中强调:“地道斗争必须依靠于群众的力量,否则是不可能进行的。”解放战争爆发后,为激发群众参与地道以及革命斗争的积极性,中共在解放区领导开展了土地改革。在动员群众挖掘地道时,强调宣传上要“与土地翻身相结合,启发斗志”。冀中十分区武委会在民兵作战报告中指出,“正定辛庄村落战的发起和坚持,是因为人民经过翻身斗争,得到了土地,提高了阶级斗志,坚决反对由反动地主组成的还乡队的结果”。土地改革后,群众为保卫革命果实,积极投入革命斗争。位于冀中拒马河北的荣定某村在土地改革后,群众战斗意志更加坚定,为防止敌人的进攻,积极修整高防堡垒、地道,最终打退了敌军的来犯。
在推进土地改革的同时,中共还开展了宣传教育、奖惩等工作,广泛发动群众,激发其参与地道斗争的热情。1947年4月28日,中共冀热察五地委在介绍顺义县(今为北京市顺义区)开展地道的经验时指出:“开展地道必须和发动群众——土地改革、减租清算、改造负担、对敌斗争、防奸锄奸等结合。”一方面,为了动员群众,中共以群众喜闻乐见的革命歌谣、口号展开宣传,效果显著。冀鲁豫第三专署辖下的李药铺在挖掘地道过程中,传唱了一首歌谣:“地道好,地道修得巧,三步一陷坑,五步一暗堡。有明堡,有暗堡,防火板儿更巧妙。地雷埋路口,手榴弹挂树梢。敌人一来到,脑袋开花跑不了。”此外,还有“民兵谁再不打仗,贫农团就不要谁”“鬼子在时打鬼子,顽军进攻打顽军,谁要欺压老百姓就和谁拼”等口号。另一方面,中共还明确奖惩,并号召群众向模范学习。如太行一分区武委会就对大红、宋曹民兵开展地下冷枪战进行了通报表扬。中共定县(今属河北省定州市)县委要求全县村庄向大鹿庄学习地道作战经验,并授予陈水子、陈锁子、赵国拉等人民兵战斗英雄的称号,号召所有参战人员学习他们英勇奋战、不惜牺牲精神。其次,在挖掘地道中实行分工奖罚制度,“快者奖,慢者罚”;在地道作战当中,对表现优秀者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如1946年樊庄(今属河北省保定市焦庄镇)地道战后,冀中七分区司令部、专署武委会奖励清苑民兵八连锦旗一面、边洋5000元,同时分区武委会奖给八连子弹300粒,并以2000元慰问在樊庄战斗中光荣负伤的伤员。最后,严防敌特破坏。中共冀热察五地委在介绍顺义县开展地道经验时强调,加强“锄奸布置”和对群众的“锄奸教育”,对可疑人家进行“注意监视和秘密侦察”,同时坚决破获奸细和镇压首要分子,并广泛宣传。
综上,解放战争时期在华北地区形成的地道作战体系对抗击国民党军、保卫解放区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也是中共践行人民战争路线的具体体现。而中共之所以能够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是因为通过土地改革满足了农民的根本利益诉求。此外,中共还在华北地道作战中采取了正确的政策和策略,通过推广成功经验,改进地道工事建造技术,从多方面激发群众的积极性,进而提高了地道战的作战效果。
三、解放战争时期地道战的特点及意义
解放战争时期,地道战如何发挥作用需要结合具体的战例来考察。这一时期,中共地道战在继承抗战时期作战经验的基础上,在联合作战以及具体战术运用中均有所改变和提升。这既是中共自身实力壮大的结果,也与作战对象的转变相关。与对日作战不同,中共在与国民党军作战过程中更加注重激发群众阶级斗争意识,同时也更加关注特务问题。因此,这一时期的地道战具备了不同于此前的作战特点,同时发挥了更为多元的作用。
解放战争爆发后,中共在华北地区有意识地进行大规模的地道挖掘,并开展地道战。从作战结果来看,地道战取胜居多,但也有失败的战例。下文将结合部分典型战例分析、总结这一时期中共华北地道战的特点。
冀中东紫烟楼民兵的村落战是利用地道作战的一个典型战例。东紫烟楼(今属河北省新乐市承安镇)是位于河北新乐市紧靠平汉路的一处村庄,“该村在铁路封锁与岗楼里顽化伪军的监视下,始终没和顽伪挂钩”,有较好的革命基础。1946年6月2日,在特务分子的策应下,东紫烟楼被新乐长寿的伪警察大队和“复仇还乡队”合围,随即民兵组织群众进入地道。进入地道后,民兵在工事内(如高房堡垒)准备好枪、手榴弹、手雷等,等待敌方接近。这体现出了地道战斗的防御特性,但这种防御并非消极的,反而能给敌军以出其不意的打击。在高房堡垒以及地雷、手榴弹的掩护下,地道并不容易被攻破。随着战斗的进行,其他村落的民兵陆续来增援,村内岗楼下的妇女则帮忙搬运手榴弹、地雷。村落间的联动和村内群众的配合,使得敌方意识到硬攻难以成功,于是选择偷摸到高房附近,用火把点燃堡垒和岗楼,最终逼迫民兵钻入地道,不能进行火力反击。敌方在奸特分子的协助下,“点了四十多间房,杀了武委会主任的妹妹,捉走了治安员的父亲、叔叔”。直到外村民兵的增援到来,敌军才被迫离开村庄。
此次地道作战并未取得完全的胜利,但体现了将地道与其他军用工事结合的重要性,其中高房堡垒和岗楼起到了主动发挥火力攻击的作用,而地道则更多作为避敌掩护和保存有生力量的存在。村落间的联合互助,对于战斗的结果有很大影响。东紫烟楼能够最后守住据点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外村民兵的火力支援。此外,将地道战与地雷战、爆炸战相结合,是地道发挥更大战斗作用的重要原因。可以说,单纯的地道作战基本只能起到掩护作用,只有与其他战斗方式相结合,才能发挥大的功用。此次战斗因特务分子从中作梗遭受打击,他们一方面熟悉村内情况,可以引导敌军、破坏工事,另一方面潜藏在群众当中,分裂了群众。因此,中共在之后的地道战中多次强调要做好情报工作。
1947年9月获鹿县张堡村地道战不仅取得了民兵村落战的军事胜利,而且实现了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的有机统一。冀晋区获鹿县“东与省会石家庄邻,南接栾城、元氏,西靠太行山与井陉县相连,北与平山、灵寿两县交界”,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张堡则是其下辖的一个村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便在此建立了基层组织,革命基础很好。村内的地道工事建设相对完备,除了在村落东、南、北三面均建有与地道相连的大堡垒外,村周围筑有自卫墙,“墙上有瞭望孔和枪眼,墙外围挖有深七尺宽八尺的壕沟”,还挖掘了供作战用的交通沟。此外,村内遍布雷管:树上设有悬雷,暗工事下设有拉雷,堡垒下埋着地雷,并利用粗铁丝将雷从堡垒直送至大街进行爆炸。9月29日,国民党军将张堡重重包围,企图将其一举摧毁。战斗分东、南、北堡垒进行,最早敌方以机枪和迫击炮对东堡垒进行攻击,张堡民兵则是利用步枪并运雷还击。见民兵得到增援,无法攻破堡垒后,敌方开始进行诱降,利用特务喊话:“杜六六(游击小队长小名)给你两信收到否?杜二合(指导员)你们投降吧,四叔保险你们没事。你们地道内没吃的困死你们!你们没有子弹不能打仗。”南堡垒的战斗中,敌方同样进行了诱降,但都被民兵拒绝。敌军在东、南堡垒的进攻均以失败告终,于是把火力集中在北堡垒。由于北堡垒工事相对薄弱,同时受到敌方火力的集中进攻,最终民兵弹药将尽,掩护群众进入地道中,“但敌人到黄昏时,仍不敢上我堡垒,抬着死尸而去”。
张堡地道战体现了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的紧密结合,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政治斗争对战斗结果起到了主导作用。这种政治斗争不仅指特务分子为敌领路,还包括还乡队与国民党军的配合,使其可以灵活选择进村路线、进攻方式等,并更了解中共武装的实情,还乡队借助亲缘和地缘关系进行威胁和诱降,“从思想上来解除我之武装,斗争带上明显的内部(本村本家)阶级武装斗争的性质”。面对此种政治斗争,中共除重视清除特务分子外,还加强对民兵及群众进行政治教育,保证他们“政治上坚定顽强,有高度的阶级觉悟,丝毫不为顽伪欺骗利诱威胁所动”。
从上述两个战例来看,在敌我实力悬殊的情况下,中共能够以较少的作战力量打击敌军,守住阵地,一方面得益于地道的防御作用,另一方面则在于正确利用地雷、高房堡垒等其他作战工具。地道有显著的防御优势,在与其他军用工事和战术手段配合的情况下,可进一步达到主动作战的效果。但地道作为藏在地下的固定阵地,即便构建了四通八达、错综复杂的地下网络,一旦遭遇敌方集中火力突破,若撤离不及时,则仍可能造成重大损失。
湖西贾庄地道战就是此类战斗的典型例子。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后,冀鲁豫主力部队第十一纵队向西转移。国民党军乘此时机,在1947年冬向湖西发起进攻。湖西地区有较丰富的地道作战经验,也基本形成了村村相连的地道网。在最初几场地道作战中,由于地形优势和地道掩护,“我们的地道网和地面上的碉堡群相沟通,整个贾庄的房屋、围墙以至树林中的坟头都改装成我们的碉堡。我们清晰地看到敌人兵力的动向,且容易用机枪和步枪射击,而敌人则看不到我们。因此经过一天的激战,打退了敌人的三次冲锋,而我无一伤亡”。在此后连续五天的作战中,“共毙敌数百名,我军仅伤亡九人,创造了地道战中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模范战例,受到了地委和军分区的传令嘉奖”。但国民党军在接连进攻失败后,反而再次增加兵力,首先利用重炮进行火力打击,摧毁地面堡垒,随后又开挖地道,导致不少民兵被捕,进而迫使中共连夜组织突围。经过持续一个星期的作战,当地干部群众伤亡、被俘80余人,贾庄也被国民党军暂时占领。
贾庄地道战的失利表明,在进行地道战时需要注意保持灵活机动。然而,当时中共湖西区党委坚持当地斗争,致使当地干部群众固守阵地,没有及时撤离,严重削弱了地道战的机动性。在敌我实力对比悬殊的情况下,固守策略容易陷入被动防守中,这也是中共强调将村与村地道相连以便及时转移的重要原因。
解放战争时期的地道功能,既有和抗战时期相同的地方,也存在一些差异。一方面,和抗战时期一样,地道同样有助于保存革命力量和保障中共地下工作开展。在面对敌军突然袭击和敌我力量悬殊时,军民可以进入地道,及时撤退。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在地道建设中逐渐扩大了地道的内部空间,使其成为保存物资的重要场地,“各地区除了修建地下粮仓外,还在地道里修建了弹药库、牲畜洞等”。此外,还可以依托地道,建设隐蔽电台、开设地道医院以及生产手榴弹、地雷、军鞋、军用被服的地下工厂等,以此保障中共顺利开展地下工作。另一方面,解放战争时期,地道战的军事政治双重意义更加突出。在军事上,地道战支持了人民军队的阵地战,不仅有助于防御和转移,而且还可用来协助主动进攻,利用地道建设中的地堡以及其他暗工事来打击敌军。在政治上,地道战加强了中共与群众的联系,将群众纳入作战整体当中,从动员群众挖掘地道,到引导群众进入地道避敌,再到发动一些群众主动加入战斗。群众在地道战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主人翁意识得到增强,这个过程自然拉近了军民关系和党群关系。
四、结语
解放战争时期,面对国民党当局蓄意发动内战的客观形势,中共在华北地区延续并发展了地道战,而地道工作的开展情况与国内局势紧张程度密切相关。中共通过土地改革使农民群众认识到革命斗争前途与其自身利益的一致性,进而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地道工作,并通过改进地道工事、构建地道网络、结合其他作战方式等,形成地道作战体系,在保卫解放区和打击国民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抗日战争时期相比,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华北地道战呈现联合作战、政治斗争与军事斗争相结合和灵活性特征,在军事上支持了人民武装的防御和进攻,在政治上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解放战争胜利的进程。
(作者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
(来源:《广东党史与文献研究》202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