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红色印记 > 红色人物
百年风华·红色故事丨陈殿钊:高明革命运动的骨干

陈殿钊(1901.3.27—1945.2.6)又名陈权、陈铁,高明县合水镇(今属佛山市高明区更合镇)城村人。曾任中共高明县立第三小学支部委员、西江工委委员,高明县第二区人民行政委员会副主席等职。在广东高明、怀集与广西三地间从事革命工作。在随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第三团一部到鹤山县宅梧旱冲村活动时,于1945年2月在战斗中牺牲。


    陈殿钊出生于一个农村家庭。全家主要靠佃耕维持生活,过着贫苦的日子。陈殿钊是家里惟一的男孩子。父母在缺吃少穿的境况下,竭尽所能供他读书,望他长大成才,改变家境。而他天赋好,亦勤奋好学。1919年春,陈殿钊考入高明县立第一高等小学——东洲书院。五四爱国运动爆发后,已在广州从事革命活动的谭平山、谭植棠和谭天度,不断把《向导》《广东群报》《青年周刊》等革命刊物寄回高明母校,在家乡开展共产主义的启蒙教育。东洲书院成为反帝反封建的宣传阵地。在革命思想影响下,陈殿钊初步确立了为国为民的思想,并积极参加了反帝反封建活动。1922年后,因无力升学,陈殿钊在家乡当了3年小学教师。期间,他广泛接触青年和联系工农大众,进一步坚定了革命信念。

    1925年春,陈殿钊为追求革命真理,奔赴广州,并在第四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期间,得到第四届农讲所主任谭植棠的教导,并结识了广东省农民运动委员会委员周其鉴。在他们的革命思想熏陶下,陈殿钊进步很快,积极投身大革命运动。同年,党派他到广州郊区琶洲从事农民运动。在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中,他经受了各种考验,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其时,他化名“陈铁”,表示其铁石般的革命意志。


    1924年3月,阮贞元回到高明。1925年春夏间,高明第一个农民协会——合水蛇塘村农民协会成立。5月,阮贞元去广宁县出席西江地区14县的农民运动特派员会议,学习广宁在组织农会的同时建立农民自卫军的经验。会后,共产党员冯从龙被派到高明,加强当地农民运动的领导和开展建党工作。从此,合水地区的农民运动迅猛发展,并向更楼地区扩展。11月,陈殿钊被委任为广东省农民协会西江宣传员,在高明工作。他首先协同农民运动特派员阮贞元、冯从龙到更楼地区人口最多、封建势力也最大的泽河村发动群众,组织农会。其时,在广州从事革命活动的共产党员曾国钧回泽河村探亲,也参加了组织本村农会的工作。他们逐家串联,开会讲演,向农友广泛宜传革命道理,鼓动农友组织起来,团结一致同封建势力作斗争。在陈殿钊等人的宣传鼓动下,泽河村的农友们终于觉醒,在农民协会成立大会上,他们纷纷报名加入,并争相报名参加农民自卫军。从此,更楼地区的农运广泛开展起来。

    1925年底,在广州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黎汝高、李家球回到高明。陈殿钊即与他们联络,同阮贞元、冯从龙等组织了一个宣传队,以演剧、讲演等形式,到明城、西安地区开展宣传,组织农会、组建农民自卫军,把高明农运从山区推广到丘陵和围田地区。与此同时,在合水、明城、三洲等圩镇,发动工人组织行业工会,使高明的工农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据不完全统计,至1926年冬,高明除成立了三区农民协会筹备处和农民自卫军总部外,有32个村庄成立农会和农军,有3个圩镇成立舂米、理发和茶楼工会,形成了一支声势浩大的革命工农队伍。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接着,广东的国民党反动派也发动了四一五反革命政变,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惨遭杀害。陈殿钊不惧危险,年末通过阮贞元的联系,参加了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暂时回到高明隐蔽起来。


    1928年秋,国民党左派人士陈汝棠在共产党人陈勉恕的影响下,藉工作之便,回高明创办高明县立第三小学(简称“高明三小”),推行新文化教育,培养革命骨干。陈殿钊积极协助陈汝棠筹办高明三小。由于陈汝棠公务羁身,办校工作实际落在陈殿钊等人身上。他们积极争取有关人士的支持,使高明三小在短短的半年中建成开学。作为高明三小的开校教师,陈殿钊遵从陈汝棠创办高明三小的宗旨,同陈汝棠聘请的革命老师陈此生等,自编反帝、反封建教材,实行新文化教育,向学生宣传民主革命思想。1930年夏,高明三小首届毕业生响应陈汝棠号召,大多数到农村小学任教。这批从高明三小培育出来的进步教师,不但对学生实行新文化教育,还在群众中大力推行新文化,宣传新思想,破除迷信,提倡男女平等和婚烟自由等,成为高明县一支反对封建、推行民主的骨干力量。

    1930年,陈殿钊随陈此生到东莞县石龙中学任图书管理员兼(历)史地(理)教师。翌年春,为便于革命活动,陈殿钊考入广东省立江村师范高中部深造。1932年秋又考上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是时,祖国正处于生死存亡关头。日本侵略者1931年制造九一八事变后,1932年1月28日又进攻上海。蒋介石却请求英、美等国“调停”,与日本代表签订《淞沪停战协定》。该协定遭到中国人民的强烈抗议,而蒋介石统治集团却压制和取缔许多地方的群众性抗日活动。陈殿钊站在斗争前列,与广西师专的爱国师生一起,反对投降卖国行径,掀起抗日救亡的热潮。其间,他还在进步学生中开展培养党员的活动,为后来恢复党的组织打好了坚实基础。

    1934年夏,陈勉恕通过陈汝棠的关系,派共产党员李守纯从香港到高明三小,以教师职业为掩护进行秘密革命活动,重建高明党组织。陈殿钊也从广西师专毕业,重回高明三小执教,任教导主任兼史地教师。早在1932年秋,陈汝棠就在高明县合水圩创办以反帝反封建为宗旨的进步群众团体力社。力社以高明三小进步师生为骨干。李守纯、陈勉恕帮助力社总结工作,明确力社的政治方向,发展分社组织。陈殿钊积极协助李守纯、陈勉恕的工作。使力社的活动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至1936年7月,力社在高明、高要、新兴、鹤山四县边界城乡建立起80多个分社,形成了一个宽阔的爱国民主的革命基地。陈殿钊选编和自编教材,通过中国近代史和社会发展史课程,在学生和力社社员中进行爱国主义和马列主义教育,使高明三小进一步革命化,力社也成为重建地方党的基础组织。

    1936年8月,陈勉恕、李守纯和陈殿钊在力社的进步师生中先后吸收6名共产党员,建立了中共高明县立第三小学支部。书记陈勉恕(后李守纯),陈殿钊负责宣传。是时,李守纯被派往广西活动,高明三小支部改建为中共西江工作委员会,刘曼凡为书记,陈殿钊为宣传委员。陈殿钊作为高明和西江党的负责干部之一,为恢复党组织作了大量工作。

    1937年春,高明三小和力社的革命活动引起了土豪劣绅和国民党高明县政府的仇视。他们在国民党西江专员公署的支持下,派遣所属第一集团军梁公福部林伟涛营包围高明三小,声言要拘捕陈勉恕、李守纯和陈殿钊。国民党高明县长邓公烈和西江专员李磊夫还相继下令解散力社,强行撤去高明三小名誉校长陈汝棠和全体进步教师的职务。反动派的倒行逆施,激起了高明三小师生和爱国民众的义愤。刘曼凡、陈殿钊等西江工委负责人因势利导,在社会各界人士支持下,组织和领导全校师生,开展了一次规模巨大的护校斗争,在西江一带引起强烈震动。经过两个多月针锋相对的斗争,当局慑于群情,终于作出让步,同意任命知名的爱国人士李家球(大革命时期参加共产党,后因故脱离组织)为校长,复聘原来的进步教师。护校斗争取得胜利,保卫了高明三小这个革命阵地。此后,高明三小的革命活动更为活跃,至解放战争时期,先后有300多名学生参加了革命,被誉为高明的革命摇篮。这其中,陈殿钊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7年春夏间,党组织派陈殿钊到怀集县中学任政治教员,继续担负为党培养革命骨干的任务。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党组织为了陈殿钊的安全,把他调往广西,先后任恒县中学和邕宁县国民中学教员、广西地方建设干部学校和宜山地区干部训练班政治教导员。1941年,在蒋介石掀起的第二次反共逆流中,广西国民党当局到处搜捕共产党员和爱国民主人士。是时,陈殿钊也被国民党悬赏通缉,并派特务跟踪追捕。陈殿钊在广西已难以隐蔽,只好长途跋涉,历尽艰险,于1943年春辗转回到高明。此后,陈殿钊在高明地下党的领导下,以乡村教师为掩护,在家乡积极组织民众,开展抗日斗争。


    高明县长钟歧自1942年5月上任以来,消极抗战,积极反共,专制独裁,广大人民对其切齿痛恨。1944年9月11日,日军分两路入侵高明。钟歧提前弃城逃遁。9月24日,钟歧又在日军离境时返回高明,并强迫各乡乡民赔偿日军犯境时给县政府造成的损失。

    钟歧的倒行逆施激起众怒。中共高明地方组织顺应民意,领导高明人民,广泛团结各阶层爱国人士,于1944年10月举行武装起义(史称“倒钟运动”)。陈殿钊是起义的组织者之一。他在高明党组织的领导下,参与了组织发动的全过程,并于10月24日率领合水地区800多名起义武装,参加攻打明城的战斗,为倒钟运动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1944年12月22日,高明县抗日民主政权——高明县第二区人民行政委员会成立。陈殿钊当选为副主席(副区长)。从此,陈殿钊担负起高明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重任。他在高明党组织的领导下,带领全区人民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大力发展生产,支持抗日武装斗争。为配合人民抗日游击队进行武装斗争,他在本区各乡村组织民兵中队,进行军训,准备随时打击日军和国民党顽军。1945年2月6日,陈殿钊随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第三团一部到鹤山县宅梧旱冲村活动,被国民党反动军队包围。激战中,陈殿钊在旱冲后山壮烈牺牲,时年4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