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粤港两地工人运动发展的历史联系
时间:2020-04-29 来源:《广东党史》1997年第4期 作者: 欧阳平

从上个世纪起至本世纪上半叶,在世界范围内,没有哪个地方能像粤港两地工人运动的发展(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呈现的特殊性而引人关注。170多年前,两地于同一时期诞生中国第一批产业工人,在香港的工人将广东做为与帝国主义、殖民统治者斗争的坚强后盾;进入20世纪,在民主革命的时代潮流中,两地工人阶级汇合成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掀起如火如茶的罢工浪潮,为中国革命的胜利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并作出自己的贡献。

粵港两地工人阶级的起源相同,并在早期的工人斗争中形成团结一致、共同对敌的光荣传统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香港黄埔船坞公司最初创办的第一船坞——柯拜船坞于1845年建在广州黄埔;1851年,另一家英资于仁船坞公司在黄埔成立并拥有四座船坞,是华南地区有文献记载使用机器最早的企业。1867年,英、美在黄埔建各种船坞12座。1863年,英国人在香港、黄埔成立“香港黄埔船坞公司”,収买了柯拜在黄埔地区的全部船坞设备,据史料记载:1863年间香港黄埔船坞公司“雇佣中国工人的人数,夏季与冬季差别很大,平均为2500人;从10月到3月旺季则多至4500人”。后来这家在香港拥有最大船坞的公司为全力发展香港船坞而放弃在黄埔的业务,在1876年将废弃的黄埔船坞卖给广东地方政府时,该公司在黄埔还有约1000多名工人。

由此可见,粤港两地最早的一批产业工人诞生于外国人办的广州黄埔船坞和香港船坞。到19世纪90年代时,香港船舶修造业雇佣的工人数约占香港体力劳动者的20%。当时在香港近代工业企业中做工的中国工人共约1万人(包括海员、码头货栈工人和青洲水泥公司工人数千人在内)。同期,在中国内地有近代工业工人70060人,广州有10300人,占全国近代工业工人总数的13%之多。这一时期的粤港两地工人不仅起源相同,人数相近。从结构上看,香港人绝大部分由内地移民组成,大多来自广东破产的农民,城乡手工业者和近海船民人家。地域的接近、语言的相通,加上同乡、同宗、同一家人等亲缘关系,使粤港两地工人保持着一种天然的、密不可分的联系。

早期香港的中国工人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下,没有集会结社的自由,社会地位低下,工资菲薄。1898年,苦力工人月薪仅7-8元,佣工12-20元,略高于广州。产业工人的劳动报酬约是苦力工人工资的3倍。香港的中国工人身受港英殖民统治的压迫与歧视、中西雇主的剥削,生活艰难,有改善处境的迫切愿望和强烈的反抗精神。罢工,是他们开展斗争的最主要的方式,从1844年至1899年期间,香港工人重要的罢工共有10次。其中最重要的是1858、1884年两次反侵略政治性罢工。1857年底英法联军攻占广州,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激起了广东人民的愤怒反抗,次年,由广东爱国官绅号召:“行封港之法……为洋人服役所谓沙门者,及代为驾火轮船桦艇者,限十日回家,不准逗留,违者缉获治罪”。7月响应号召离开香港返回内地的中国居民至少有2万人,而当年香港岛人口仅有8万人。由于仆人、裁缝、鞋匠、木匠和其他手艺人纷纷离港,“任何工作都无人去做”。大批华人离港和封港政策给予外国侵略者沉重的打击。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9月,被中国军队击伤的法国军舰“加利桑尼尔”号驶入香港船坞修理,船厂中国工人一致罢工,得到香港其他各业工人的普遍响应,艇夫、船户、码头工人、航运工人、运煤工人等坚决拒绝为法船加煤、装货和提供其他服务。港英当局进行镇压,拘捕多人。10月罢工斗争达到高潮,各业工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迫使港英当局“还所罚款、放所拘人”,罢工胜利。这次反法大罢工有产业工人参加、首次打破行业界限,出现了类似同盟罢工的局面,标志着罢工工人阶级觉醒的开始。

在最早的1841年广东三元里数万人民的抗英斗争中,就有数以千计以举星旗为标志的丝织业工人和众多的打石工人。以后,广东工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各种自发经济斗争一直末停止过,在参加孙中山领导的辛亥命运动中,粤港两地工人奔走相助,运送军火、传递情报、制造武器、武装起义,著名的黄花岗起义七十二烈士中有17名工人。

中国工人与其他劳动者是近代香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香港早期工运虽处于自发阶段,还没有独立的组织与活动,要依附于行会和秘密结社,有历史的局限性,但由于它的特殊来源、特殊成份和特定环境,已显示出本身的特点和新生阶级的力量。就省港两地而言,工人队伍的流动性很大,一方面每年都从广东补充大批新生力量到香港,另一方面经常有数量可观的工人离职返乡,重操旧业;香港又是产业工人和其它各业工人较集中的地方,人数众多,遭受殖民统治,所以其早期斗争表现出显著特点:一是反对港英当局的殖民统治;二是政治性罢工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性质;三是以广东为后方,粤港两地工人不分家。从这些特点足见粤港工人与内地人民有着共同的反帝任务,根本利益完全一致。从那时起,粤港工人运动就已成为中国民主革命运动的组成部分。这一运动的实质与发展方向到了20世纪上半叶显得更为突出并且发展到历史高峰。

从1919年“五四”运动起,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不久,有了自己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广东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这一时期的粤港工人运动得到了蓬勃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近代工业曾一度勃兴,工人阶级队伍迅猛壮大,工会组织空前活跃。1919年,继上海六三工人大罢工之后,广州机器工人和各类工人为反对桂系军阀在广东的统治举行罢工;全省各地工人纷纷响应五四运动举行游行示威,提出“打倒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打倒卖国贼”等政治口号。同时,港澳的工人学生也积极投入五四反帝爱国运动。1921年8月,中国共产党为了加强工人阶级的团结、全力开展工人运动,成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1922年5月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在广州召开,广州、香港两地代表占会议代表的80%。从1922年1月到1923年2月,全国第一次罢工高潮兴起,香港海员大罢工便是这次罢工高潮的起点。

1922年1月,为争取提高工资待遇,由香港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发起,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海员大罢工爆发。罢工在遭到港英当局的残酷镇压后,发展成为10万人以上的香港全市工人同盟罢工。当时香港海员大罢工总办事处设在广州,罢工工人和家属离港回到广州,受到广州90多个工会团体的欢迎和慰问;中国共产党广东支部发出《敬告罢工海员》文告,号召罢工工人“坚持到底,团结一致”,并领导广州的工人组织“香港海员后援会”,发动全省工人每人捐一日工资支援海员,全国各地工人也纷纷组织“香港海员罢工后援会”。在罢工坚持56天取得胜利时,粵港工人在广州召开10万人参加的“欢送海员复职”大会,热烈庆祝胜利,欢送工友返港。当年4月,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广州海员会成立。对于这次罢工,港府不得不特别指出:“此次罢工强烈表明了本殖民地对广州的绝对依赖,一次有组织的杯葛即会对我们造成巨大的危害。”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了由共产党人参与起草的革命宣言,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广东革命根据地发展进入新时期。1925年5月,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在广州召开,广东和香港的许多工会组织均派人参加。大会通过的30多个决议案中,有专门就香港和广东的工会统一运动问题作出的决议,确定了广东和香港的工运目标,即团结两地各种工会,发动工人力量来支持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所有这些都为即将爆发的省港大罢工在思想上、组织上和行动上准备了重要条件。

1925年6月19日,为声援上海“五卅”惨案,由中华全国总工会提议,广州政府赞同、香港工人积极响应的省港大罢工在香港率先爆发。香港的海员、电车、印刷工人首先宣布罢工,其他工人相继而起;6月21日,广州沙面英法租界的华工也开始罢工。6月23日,广东各界群众和省港罢工工人共10万人举行反帝示威大游行。当游行队伍行进到沙基时,对岸沙面租界的英法水兵竟用机枪向游行群众扫射,造成52人当场死亡、170余人重伤的“沙基惨案”。消息传到香港,罢工规模更加扩大,先后约有25万香港工人加入罢工行列,返回广州。省港大罢工以汹涌澎湃之势全面爆发。

两地工人阶级的主力汇合在大革命中心的广州。7月3日,由中华全国总工会发动,罢工的组织领导机构“省港罢工委员会”成立,由香港海员工人领袖、中共党员苏兆征任委员长。罢委会下设干事局、财政委员会、工人纠察队、会审处、法制局、审计局、宣传学校等。最高决策机构为罢工工人代表大会,由各行业罢工工人按人数比例选出800多人组成。代表大会隔日举行一次。罢工委员会宣布对香港实行经济封锁,并实施“单独对英政策”,沉重打击了英帝国主义。至1926年4月,广州的工人代表大会和香港总工会均在广州宣告成立,参加这两大工会的组织分别为207个和120个,加上广州组成的全国铁路总工会广州办事处等十几个产业联合会实现了二次劳大的有关决议和1925年7月广州香港工人代表联欢大会的决议:“短期内实现广州、香港工会的统一,各成立独一无二的联合机关”,实现了广州、香港工会的大联合。

中国大革命的背景、广东得天独厚的条件给予两地工人运动以蓬勃发展的大好良机,而两地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又与祖国、民族的崇高利益紧密地结合,两地几十万工人阶级与全国工人阶级一道组成国民革命强大的群众基础,向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发起猛烈进攻为中国大革命立下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这是这一历史时期粤港两地工人运动联系最充分、最完整的体现。

1937年“七七”事变,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的正确主张和工运方针指导下,曾经因大革命失败而转入低潮的工人运动随着全国上下出现了一致抗日的新局面而高涨起来。当时香港成为中国政府运输战略物质的要地,香港工人在大力支持、积极参加抗战中,表现出高度的爱国热忱和牺牲精神;粤港工人团结一致,共赴国难,为赢得抗战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同样,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两地工人全力投入解放全中国的伟大斗争中,共同迎接新中国的诞生,光荣地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1938年8月,广东全省开展了“八·一三”抗日救亡献金运动,香港同胞热烈献金救国,取得了献金百万的巨大成绩,香港同胞在义卖物品的标签上写着“抗战到底”、“共挽危亡”、“救国多是劳工辈”等字样,表现了一片反日爱国的诚心,受到宋庆龄的高度赞誉。8月15日,香港60多个海员团体联合成立香港海员工会,宣布海员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开展拒运日货和募集抗日经费活动,在香港工人抗日救亡运动中起了一马当先的作用;至年底,香港参加反日罢工、罢运斗争的海员有5000多人,所有日本轮船公司的中国海员3500人,忍受失业的痛苦,全部离船回国。1938年10月,广州失守后,两地工人的抗战任务加重,以香港海员工人为主体的“海员游击队”,由开始的几十人迅速发展扩大,至1941年后扩编为“惠宝人民抗日游击队”。这支抗日队伍成为建立和巩固广东东江抗日根据地的重要武装力量,有力地打击了在华南的日本侵略者。香港惠阳青年会、香港海陆丰同乡会、余闲乐社等团体,纷纷组织回乡服务工作团。“回乡服务工作团”称号由海员工人的群众组织余闲乐社提出,该社在香港先后组织了5批回乡服务工作团,分别回到广东惠阳、潮汕、恩平、珠江三角洲和广州发动、组织群众,开展抗日救亡工作,还组织了数批海员和洋务工人回东江参加抗日游击队。

1942年3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港九大队在香港新界宣告成立。大队长蔡国梁是香港工人,大队的干部除了从内地游击队派来的外,还有许多来自香港洋务工会、中华书局、东华三院等社团和企业的青工和学生。这支始终站在国际反法西斯斗争前哨的港九独立大队,在营救盟军和国际友人、抢救护送大批国内文化人士和民主人士、抢运武器物资、保护商旅往来支授抗战、开展游击战争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斗争,得到原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总队长、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的高度评价:港九独立大队在“一个特殊的斗争环境中作出了待殊的贡献”。

在抗日战争时期尤其是1941年底香港沦陷后的环境下,参加抗战牺牲的香港海员会员就有1万多人。发动工人群众参军参战,壮大人民武装力量是此期工运的主旋律,它与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伟大人民战争交汇一体,谱写了民族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凯歌。这一时期两地工运另一显著特点是,特殊的斗争环境造就了特殊人才,产生了以曾生、陈郁、林锵云、梁广、冯燊等为代表的新的粤港工运领袖。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由于战争的破坏,经济萧条,人民生活困苦,失业非常严重;而另一方面,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世界各地民族主义昂扬。广东成为国民党接收的国统区,国民党实行独裁、内战、卖国的反动政策,极力加强对工会运动的控制。香港为英国重新统治,政治环境则相对自由。中国共产党对粵港地区的工运方针是:“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党领导工会和工人群众一方面坚持斗争,一方面抓紧时机迅速建立工人阵地,扩大各阶层群众运动,以打破国民党所造成的内战危机,争取和平的到来。

开展争取生存权利、改善生活待遇的经济斗争,进而开展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的政治斗争,是这个时期粤港工人运动共同的显著特征,两地工人斗争遥相呼应,此起彼伏。1945年至1946年底,广州因通货膨胀,全市工人失业人数达20万以上,广州机械、轻工、纺织等20多个行业工人群众开展要求改善生活待遇、反饥饿的大小工潮50多起,其中规模影响较大的如广州电信局职工斗争,扩展到全省、广西和福建。在香港则有电车工人、三大船坞等行业改善生活待遇和争取8小时工作制斗争取得胜利。这些斗争及胜利不断鼓舞着两地广大工人群众。1947年3月,广州由革履工人3000人罢工开始,到全市报纸排印、公共汽车工人罢工,迅速波及全市30多个行业20万工人,成为广泛性的群众斗争运动。香港工人积极响应国内反内战反饥饿、要求改善生活待遇斗争。1946年10月,“港九各界反内战大同盟成立”,以举行集会通电支援全国反内战反饥饿示威运动,工人节食捐款慰劳被国民党迫害的广大学生。1947年7月香港由华铁厂开始,至8月香港华人机器会所属十三科工人掀起了改善生活待遇的罢工潮,9月继续发展至电话、煤气、电车、中华电力等,参加罢工工人数万,取得加薪的胜利。据统计,1947年香港工人举行的各种斗争总数是55次,参加者达4至5万人。风起云涌的工人斗争的结果是导致了1948年3月港九工联会的成立,香港工人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当时参加港九工联会的有香港海员工会、电话华员工会、洋务工会等25个单位。该会提出互助自救,主张要从“反美帝扶日、反蒋府卖国”来铲除失业饥饿和一切痛苦的根源,得到广大工人、工商界、青年学生,妇女群众的响应,运动很快普遍开展起来。在港九工联会的号召下,许多原国民党控制的工会如中华海员工会等纷纷脱离控制,参加到港九联会来。在广州,中共地下党带领工人群众与爱国学生一起开辟了国统区的“第二条战线”。1948年夏广州新民主主义工人协会成立,抽调了一批中共地下党员和地下学联成员、香港进步工会的干部几十人为骨干力量。广州工协成立后共发展了300多名职工入会,他们分别深入各大工厂企业,发动组织工人群众支援人民解放战争,开展护城护厂护校斗争,为迎接解放军解放广州做了大量工作。

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时候,1948年8月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在哈尔滨举行。广东的陈郁、林锵云、刘达潮、冯学、关云,港九工联会主席朱敬文、香港九龙船坞工会主席黄灯明等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层层封锁,参加大会。粤港两地工会并肩携手带领两地工人阶级进入中国工人阶级团结统一的大家庭,共同奋斗,迎接一个国家主权独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的诞生。

责任编辑:陈孟君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