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闽粤赣边纵队成立75周年”学术研讨会征文启事 2023年度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党史特别委托项目申报通知
时间:2023-01-19 点击数: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来源:广东党史网 作者: 孙莉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由之路,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作出了新的科学阐释。只有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特别是“两个结合”诞生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现实逻辑,才能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不断增强推进“两个结合”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一、从历史逻辑深刻理解“两个结合”何以必要

中国共产党从创立之日起就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过程中,实现理论创新与社会革命实践创新相互激荡、相互促进的历程。党的一百多年奋斗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理论创新发展史。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血与火的革命斗争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真理之“箭”射中中国革命之“的”,从而赢得革命胜利,为彻底扭转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创造条件、打下基础。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适时提出了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第二次结合”的目标任务,并带领全国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毫不动摇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在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新的世情国情党情,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显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二、从理论逻辑深刻理解“两个结合”何以可能

马克思主义能够实现“两个结合”有充分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是裁剪历史的现成公式,而是伴随历史实践不断丰富发展的;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而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的真理。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这一新论断的提出既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也具有鲜明的实践特征。“两个结合”的实现离不开其中深刻的理论逻辑。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正确指导中国实践,结合中国具体实际是先决条件。马恩指出,《共产党宣言》蕴含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历史证明,中国有着具体而特殊的国情,是一个人口众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东方大国,不可能照搬苏俄或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道路,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必须走自己的路,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想要枝繁叶茂,离不开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的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璀璨辉煌,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它的核心理念,早已根深蒂固地成为中国人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内在标尺和行为准则,古往今来,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马克思主义透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文明的积极促进下,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刻且独特的现实影响。

三、从现实逻辑深刻理解“两个结合”如何推进

“两个结合”的提出不仅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逻辑,而且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现实遵循。不断推动“两个结合”,才能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把握、引领时代,推进“两个结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四个自信”,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拓展世界眼光,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我们要批判吸收古今中外的思想文化资源,正确理解、妥善处理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当代与未来的关系,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我们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转化和发展中国传统的社会理想、执政理念、道德规范,使之适应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充分发挥其时代作用。

“两个结合”不可能凭空,更不可能自动实现。推进“两个结合”,必须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以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深厚的中华文化情怀、强烈的理论创新意识,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责任编辑:杨炳峰